科学家评估哺乳动物的癌症风险
近日,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团队对哺乳动物的癌症风险进行了评估,该研究成果在《Nature》上发表,题为:Cancer risk across mammals。
科学家发现个体对自我感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模糊的神经机制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个体对自我的感知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模糊的行为学和神经学证据。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PNAS》上,题为:Temporal self-compression: Behavioral and neural evidence that past and future selves are compressed as they move away from the present。
科学家发现B4GALT1的一种错义突变与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有关
美国的科学家团队发现,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1(B4GALT1)基因的一种错义突变可导致血浆LDL-c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相关结果于近日以题为“Genetic and functional evidence links a missense variant in B4GALT1 to lower LDL and fibrinogen”发表在《Science》杂志。
研究揭示多态性重复基因的基因组演化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勇研究组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合作,以黑腹果蝇和人类这两个内含子分布和特性迥异的系统为模型,探讨了上述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Dosage sensitivity and exon shuffling shape the landscape of polymorphic duplicates in Drosophila and humans为题,发表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
孟超肝胆医院团队发明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个性化疫苗
近日,来自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的刘小龙团队,针对基于新抗原的疫苗能否预防肝癌伴血管浸润患者术后复发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成果。
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动物乳中脂肪酸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的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建立了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揭示猪塞内卡病毒抑制细胞自噬促进病毒增殖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综合症创新团队在A型塞内病毒 (SVA)拮抗宿主自噬蛋白降解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噬 (Autophagy) 》。
提出新的形态钟模型改善鸟类演化分异时间和演化速率估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驰设计了一个rjMCMC算法用于平均ILN和IGR这两个独立速率模型。该算法利用两个模型假设的相似性,通过直接匹配模型间树枝上的速率,并线性匹配模型间分布的方差,来实现模型的跳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古生物学》(Paleo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的资助。
科技论文关键词标引时禁用的词汇
关键词作为读者检索的重要手段,比一般其他检索途径要快捷,因为每一篇科技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既要与论文的研究主题和实际内容相符,又要做到相同或相似的文献其关键词的统一性,以充分发挥关键词在文献聚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可以把关键词按检索的目标内容合成特定逻辑关系,来有效地限定检索的内容和范围。
揭示脱氧核酶切割RNA分子机制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波恩大学和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原子分辨率下研究了DNAzyme如何实时地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2年1月6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ime-resolve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n RNA-cleaving DNA catalyst”。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