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5 00:00:00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将SCI写作看着比科研还重要的工作呢?为什么在职称晋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SCI文章呢?这是因为SCI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也影响着我们对SCI文章的写作。那么SCI文章有哪些作用呢?
(1)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科研能力及全面评价某个国家的科研状况。由于ISI建立的数据库具有学术影响力大、学科全面、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因而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ISI的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2)用于定量地分析特定期刊的读者群分布及与其他期刊间的关系。期刊编辑和编委可通过期刊的各项引证指标及期刊的自引、他引情况,分析相关期刊的学术地位、读者群的学科分布、与其他同类期刊间的关系,等等。
(3)帮助科研人员选择阅读和投稿的相关专业性期刊。由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大小最直接地表征了期刊的被利用程度(影响力)、显示度及潜在的读者数,因此,作者也可根据自己的稿件内容和期刊的引证指标来权衡投稿方向,使自己的稿件在最合适的期刊上得到发表,并在同行中得到有效的交流。
此外,科研人员可根据这些引证指标来有效地选择自己用来收藏和经常阅读的期刊,以确保及时地了解所从事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指标来权衡投稿方向,使自己的稿件在最合适的期刊上得到发表,并在同行中得到有效的交流。
(4)用于分析、追踪热点研究领域、判断科学发展的宏观态势。由于SCI不仅检索、收录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文章,同时也详尽地检索、统计了这些文章的被引用情况,这就使得科学资助部门、科研人员和政府的科技决策部门可以较方便地通过文章的产出及引证状况来追踪特定研究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预测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等。
由于SCI文章具有以上的作用,因而在写作SCI文章的时候,便要求我们在课题的选择上要与国际接轨、要具有可发展性。
1.选择和国际接轨。想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献,就必须了解国际研究动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但到美国后发现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前沿,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
2. 课题要有可发展性。课题可发展性对高水平文章的持续产出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科技大学范洪义另辟蹊径,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1998年有24篇文章被SCI收录;他对自己文章高产的解释是,研究“具有开创性,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