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8 00:00:00
一篇SCI文章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内容,而其中摘要、参考文献和讨论是读者和评审必看的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呢?
一、SCI摘要
英文摘要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强调自己的独创。文章要进入 SCI,除投 SCI 来源期刊处,另一途径是为国外读者引用。因此,英文摘要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者的英文摘要较简略,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文摘内,从而影响文章交流。例如“综合多种检索技术优势的数据库检索功能设计”的文章摘要,不仅说明采用了什么技术得出了设计方案?还应说明这些技术通过怎样的利用?达到了什么效果?体现实现最终目标的主要过程,这样可增加文章被引用机会。
二、 参考文献应用
文章应清楚地标注引用,完整给出参考文献。原则上,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特定的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只要不是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处,并完整给出相应文献。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也要列出相应文献。这样做既对他人研究有充分肯定、免去剽窃之嫌,又能说明自己的论述依据充分,也突出了自己在该研究中的独创内容。
三、讨论
“讨论”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部分,你要把“结果”中展示的证据线索和“引言”中的背景资料关联起来。遗憾的是,许多作者(特别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常常不够重视“讨论”部分,认为只需把结果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行去得出结论即可。
但是,给出结果而不说明其意义只会造成随意解读,从而影响研究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而期刊编辑往往希望文章能推进该研究领域,并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善用“讨论”部分来尽可能增强文章的影响力。
好的“讨论”可以在开头先重申一下“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接着总结一下你的主要研究结果。这样一来,读者对于你是否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就一目了然了。从最重要或最相关的结果写起,然后再转向相对次要的内容。此刻暂不要讨论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结果。
重申问题和结果之后,还需要陈述其相关性和重要性。你需要把你的结果放在文献研究背景中加以比较,并讨论其意义。这部分构成了“讨论”主体;他告诉读者(当然还有编辑):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来评价,你的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之间存在什么关联。
最后,“讨论”部分要解释一下此研究的局限性。与其等审稿人指出,不如自己提出;这样也许反而会增加正面审稿意见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一个研究存在局限性本身并不是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承认它并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克服。在阐述完局限性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描述未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