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消息

SCI因文章自身问题而被拒

2015-12-08 00:00:00

  SCI发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拒稿显得十分的常见。但是拒稿的原因通常可以在编辑的来信中得知。而拒稿的原因一般包括分为文章自身问题和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我们很难把握,但文章自身的问题,我们则可以避免。那么有哪些问题是SCI拒稿的常见原因呢?


  1、要理解SCI文章被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因此要保持良好心态。


  2、对完全拒绝的文章,编辑通常会表达不愿再看到该文: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SCI期刊。


  3、如果文章被拒绝是因为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这类文章不妨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数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结论后,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SCI期刊,编辑通常会考虑重新受理。


  4、如果被拒文章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仔细考虑审稿人意见并认真修改文稿后,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其他SCI期刊。


  5、如果文章拒稿是因为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如样本量不足等。这类文章可以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后,再将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应的期刊。期刊编辑会考虑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换个期刊后审稿人或许不会找出数据或分析层面的不足。这种几率非常小,毕竟文章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6、如果被拒文章不是文章中的数据或分析不足,而是重要性或创新点缺乏。那么,作者就要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并认真修改,转投到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期刊尝试。不同期刊对文章的创新点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发要求,进而缩短收稿周期。


  7、从自身找原因,仔细修改。多数作者的拒稿多源于文章构架的不够合理,进而造成文章意义不够突出。拒稿后,着重进行文章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讨论部分,很多作者的讨论是对结果的再陈述,但实际上写讨论也要与购物一样,讲究货比三家。只有将自身所得数据与既往结果进行比较,才能突出本研究的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作者,多看些相关的文献,挖掘其他研究与本研究的衔接之处。


  8、表述问题:表达很重要,好的表达让人看了很舒服,也很容易懂。很多专家都是写作高手,招博士生时也很注重文章功底。写好文章后,你还要推敲推敲,看是否清楚到位,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述让人产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因此,在自己的文章完稿后,还要多加检查,避免低级错误,力求表述准确,推断合理,达到合格水平。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