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3 00:00:00
写作SCI一气呵成、下笔成文,这是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向往,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疏忽,但是这些疏忽往往便关系到我们的文章能否顺利见刊的结果,为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
1、未完全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作者提出的咨询显示出他们没看过或没有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这对 AMA 委员会来说是最大宗的问题。
2、数据不一致:文中提及的数字经常跟图表的数据不一样或没加上去。
3、一稿多投:作者不可同时将同一篇文章同时投稿到 2 家以上的期刊,就算是部分文章也不行。此规定对即使是 2 家分属地方与国际、不同读者群的期刊也适用。虽然很多作者没注意到,不过重复发表是违反发表道德的。
4、夸大结论:虽然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是很重要的,编辑发现数据无法完全支持这些夸大的结论。
5、引文与讨论两部分互串或者角色客串:比如应该写在引文部分的,却写在了谈论部分,而反向而为之者,也不少。那么如何把握哪些该写在引文?哪些该写在讨论部分?我个人认为不少情况下也并无严格的界限,一个是平时看文献看高水平文章是如何把握的,另外还要明白引文只是起到引言、介绍作用的,主要是背景知识,另外还要介绍哪些是已经知道,哪些还未知,或者存在的问题,本文解决的问题,主要结果等等,而讨论部分则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我的结果和别人已经发表的结果是如何一致的,如果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和合理解释为何?所以引文关键是一个“引”字,而讨论则关键是一个“论”字。
6、讨论部分扯得太远太多:比如还是“西红柿炒鸡蛋”,有人可能将西红柿的栽培历史和引进到我国的历史都介绍一遍,甚至还要扯上西红柿的重要有用成分以及都是和哪些菜一起炒过等等,这些都是扯的太远啦,跑题了,要紧扣主题,抓住关键点:我的这道菜如何和别人的不同,为何不同,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菜有卖点,同样的道理,也要使自己的文章有卖点,才能打动审稿人和编辑 / 主编的心。不光在讨论部分,文章的其他部分也要突出强调自己文章的特色之处或者说主要结论。
SCI文章用于体现自己新的观念,新的发现,或者是新的技术等,不论在哪个部分都应该凸显文章的主题。而讨论部分,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要更加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