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2 00:00:00
有很多人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会无意中发现脑部居然有“梗死灶”,对于这种毫无症状却有“证据”的脑梗死,怎么处理?
近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专门发布了《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以期希望帮助临床医生对无症状脑梗死进行恰当诊治。
其中要点见下:
1.老年人群中无症状脑梗死患病率为8%~28%,且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血管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均是无症状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2.无症状脑梗死不良预后是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这部分人群5年后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的风险为3%~10%,高于健康人2倍左右。
3.诊断无症状脑梗死,磁共振成像(MRI)敏感度和精确性均优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诊断与鉴别诊断推荐意见:
(1)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脑CT或MRI发现脑内有软化灶,且没有相关的临床表现者,既往也没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时,应考虑为无症状脑梗死;
(2)脑CT提示脑内有可疑软化灶且不能确定者,建议做脑MRI检查;
(3)注意除外非脑血管病的病灶以及脑出血引起的脑软化灶。
图 无症状脑梗死的确诊和处理流程图
5.治疗目的是降低症状性脑梗死和痴呆发生风险,推荐意见:
(1)确定为无症状脑梗死后,建议积极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
(2)单一腔隙性梗死,不伴有血管危险因素者,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3)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无症状脑梗死患者,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给予个体化预防处理,并随访;
(4)不建议针对无症状的腔隙性梗死灶进行过度治疗;
(5)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质量针对无症状脑梗死的防治随访研究。
来源: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 51(9) : 692-698.
原标题: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增加痴呆风险,不建议过度治疗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