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 00:00:00
心血管领域研究质量10年内有望赶上发达国家
近日,Nature子刊发表了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和刘静两位教授述评文章,称当前中国心血管研究虽有不足之处,但预计十年内,研究质量持续提高并将赶上发达国家。
作者介绍,10年来,为了有效控制心血管病,中国在临床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2018年,国家科学基金投入了2.59亿元人民币资助了594个心血管系统相关项目,是2004年投入的10倍。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投入超出了6亿人民币,资助了多于50项心血管病相关项目。
除了政府投入外,企业投资也在一直增加,有超出1/4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注册的心血管病研究由企业资助。
有投入就有回报。截至2019年7月,中国大陆地区有15000项临床研究在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注册。
除了研究的量的大幅上升,一些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也“掷地有声”,颇有影响,比如BRIGHT 试验,CSPPT试验和DKCRUSH-V试验等。
此外,大型注册研究也已建立,比如CCC Project,China PEACE和China-AF注册研究等。这些注册均会在推动中国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有所作为。
随着科学研究的稳步增加,科学论文也水涨船高。2017年有多于36万篇论文发表在不同国际期刊上。
中国科学论文的发表占整体的18.6%,仅次于美国。
临床研究“质”滞后于“量”:改善可从4方面着手
作者指出,临床研究的量上去了,但质尚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比如在2017年发表的约3000篇心血管病方面的论文,仅27篇刊登在《欧洲心脏杂志》、《循环》、《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这些顶级期刊上。
研究者指出,高质量、设计严谨的研究,意味着重要临床数据的产生,和临床实践的优化和革新,这在当前迫切需要。
此外,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转化到心血管病防治实践中也尚需走一段长路。
作者指出,临床研究当前存在的短板有待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去提升:
临床研究要注重质量,尤其是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和注册研究;
与政府相关部门协作以提高医院出院数据和医保数据的可用性;
提高科研能力,加强交流合作,以促进多方合作以及提高研究质量;
加强学术交流,注重在学术会议和高质量期刊传播研究结果。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多临床数据庞大,但不便于研究者使用。很多研究规模小且仍靠人工收集数据。而地球另一端的欧美,行政数据和医保数据已成为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资源。
不过,中国政府已着手加强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尤其是医院出院数据库和医保数据库。
此外,从学术组织到心脏病学家都比较关注临床研究的发展。
除了一些患者登记的建立,比如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建立的中国心血管病登记(CVDR)外,一些高质量的旨在改善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在增加。
心血管病科学研究的日益发展,必将为国人心血管健康带来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