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蝮是一类小型剧毒蛇,也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毒蛇之一。亚洲蝮属(Gloydius)隶属蝰蛇科,蝮亚科,该属成员有20余种,分布于亚洲及欧洲边缘。关于亚洲蝮属的多样性、系统发育、起源演化、蛇伤防治和生物医药开发等内容,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野外工作的推进,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完善,亚洲蝮属的系统发育问题取得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有较多新种被发现和命名,如红斑高山蝮(Gloydius rubromaculatus)、若尔盖蝮(G. angusticeps)和澜沧蝮(G. huangi)等。上述新种隶属高原蝮种组(G. strauchi complex)。该种组主要分布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青藏高原及西南山地横断山区。而喜山蝮(G. himalayanus)主要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是亚洲蝮属高原类群中唯一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物种。因此,喜山蝮是探讨亚洲蝮起源和演化的必要环节。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学数据的缺乏,喜山蝮的系统分类地位却不为人知。
近日,ZooKeys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enus Gloydius (Squamata, Viperidae, Crotalin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alpine species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亚洲蝮属分子系统学研究,兼论2青藏高原新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线粒体基因片段12S、16S、ND4和cytb序列,联合构建了亚洲蝮属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涵盖了来自不同产地的亚洲蝮属22个已知种,共46个样本,包含了来自印度的喜山蝮的分子数据。分子系统发育结果首次揭示了喜山蝮在现生亚洲蝮属中,处于最为基干的系统位置,初步推测了亚洲蝮蛇分化和扩散的历史。随着喜马拉雅山体隆升,最先与其他成员产生分化,其中一些支系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冰川、河流等地理因素而再度隔离,继续形成新的物种。一些群体在第四纪冰期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数次扩散,形成了现有的分布格局。
此外,研究还发现并描述了两个未知的高原蝮蛇新种,分别是来自西藏察隅怒江流域的怒江蝮(Gloydius lipipengi)和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的冰川蝮(Gloydius swild)。从分子系统关系上看,新种怒江蝮与青海三江源的红斑高山蝮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其配色却与红斑高山蝮的“高原红”相反:怒江蝮的体底色主要为青灰色,有浓重的黑色不规则环纹,彼此交错连缀。此外,从目前获取的正模标本上看,怒江蝮上唇鳞不入眶(被一枚小的眶下鳞所分隔)。冰川蝮与其他高原蝮类群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纤纤细眉”——不同于其他“浓眉大眼”的同属蝮蛇,冰川蝮眼后的眉纹较细,宽度只有后颞鳞的一半,与蛇岛蝮有几分相似。怒江蝮和冰川蝮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青藏高原隆升、冰川形成等地质事件对亚洲蝮分化起着关键作用;而喜马拉雅山脉和西南山区则被视为亚洲蝮重要的演化中心。未来,研究将结合现生蝮蛇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与化石证据,进一步重建亚洲蝮蛇的起源和演化史。
医晋通,SCI医学论文科研服务平台
“医晋通”隶属于广州拓科期刊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品牌,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
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