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下呼吸道感染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2021-01-09 17:21:34

摘要:目的探索下呼吸道感染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永煤集团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n=92)和未感染组(n=72)。对患者不同时间点心房颤动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随访期间有无发生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n=11)和非心房颤动组(n=151),并对比两组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随访期间心房颤动总发生率为10.8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1.39%(P<0.05)。临床资料对比中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吸烟史、心房颤动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房颤动组入院呼吸频率为(22.37±10.08)次/min,入院体温为(37.51±12.33)℃,入院心率为(94.32±20.43)次/min,指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入院呼吸频率(18.46±9.17)次/min,入院体温(36.62±11.46)℃,入院心率(72.55±18.64)次/min(P<0.05)。结论下呼吸道感染能够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临床上应该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病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射血能力受损、心室充盈、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病症的疾病,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高发于中老年人群[1]。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慢性心力衰竭预后较差、5年内病死率极高。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发生率在人群中达2%左右,且研究指出心房颤动随年龄增长发生率上升明显[2-3]。多种疾病被认为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下呼吸道感染指声门以下的气道感染,目前由于下呼吸道感染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感染性疾病死亡人数的25%,且有上升的趋势[4-5]。下呼吸道感染是否会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在国内研究报道较少,本院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特点及下呼吸道感染危害性组织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永煤集团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6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感染组92例,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龄34~68岁,平均(47.12±14.07)岁,慢性心力衰竭病程1~4年,平均(3.20±0.73)年;未感染组72例,男性38例,女性34例,年龄31~69岁,平均(48.43±12.18)岁,慢性心力衰竭病程1~5年,平均(3.45±0.88)年。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病理学及临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疾病;②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相关标准;③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疾病患者;②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患者;③妊娠期、分娩期妇女;④有意识障碍、精神障碍患者;⑤合并肝脏、肾脏严重功能性损伤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相关伦理标准。

1.2方法

1.2.1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心房颤动发生情况统计:对两组患者随访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90天心房颤动发生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总发生率,随访时间共90天,采取电话随访的形式进行。临床资料收集:采用医院临床资料调查量表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包括长期饮酒史、吸烟史、高脂血症、置入支架、心房颤动、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外科手术史等。1.2.2患者临床指标与药敏试验按照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将患者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同时对两组患者入院呼吸频率、入院体温、入院心率、舒张压、收缩压等进行记录,采用比色法(长春汇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量血红蛋白指标水平;采用去蛋白终点比色法(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量肌酐指标水平,对比两组异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随访期间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

感染组患者随访期间心房颤动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4,P=0.025),见表1。

2.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长期饮酒史、高脂血症、置入支架、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外科手术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心房颤动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临床指标比较

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收缩压、血红蛋白、肌酐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入院呼吸频率、入院体温、入院心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发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因素复杂,各种能导致心脏受损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主要发病原因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瓣膜病和肺心病引发的心力衰竭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心房颤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之一,往往是在提示预后不良,病情加重,死亡几率极大[6]。有关心房颤动与感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大多都聚焦在ICU的重症感染患者上,而关于心房颤动和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减少病原体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减少医疗费用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7-8]。下呼吸道感染是较多中老年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脓痰、发热等临床病症,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针对性治疗和诊断容易导致死亡,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9-10]。普通人群中,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原因除肥胖、年龄、缺血性心脏病外,疾病的严重程度、休克的发生以及伴有器官功能衰竭是目前公认的较为成熟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患者随访期间心房颤动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是系统循环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增高导致儿茶酚胺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引发电解质失衡,另有感染导致了容量符合增多,最终导致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有研究表明,患者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IL)-2、IL-6以及IL-8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变化与心房颤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电生理状态和心房结构的重构均可能是受系统炎症的诱导所致[11-12]。两组患者长期饮酒史、高脂血症、置入支架、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呼吸衰竭、外科手术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心房颤动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是肺炎患者存在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的现象,增加了脑卒中发生的几率,从而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13-14]。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收缩压、血红蛋白、肌酐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组入院呼吸频率、入院体温、入院心率等指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是心房颤动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示着病情的进一步严重化,临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呼吸频率、心率和体温等体征有明显的变化[15]。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选取例数不足,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需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改善。综上所述,下呼吸道感染能够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临床上应该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降低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晨,金惠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4):231-234.

[2]王乐民,沈玉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14,37(z2):113-119.

作者:郑艳 刘艳辉 胡杰 单位:永煤集团总医院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