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满意度分析

2020-12-25 15:28:27

[摘要]目的:调查某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为更好地制定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方案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将某地3所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研究现场,使用自编《一般人口学问卷》和《短式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短式MSQ),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以自愿原则和匿名方式在网络平台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2份。结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对工资的满意情况,“非常满意”“满意”及“基本满意”者合计占比23.9%。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很了解”及“了解”者占比合计为77.4%;对政策的满意情况,“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合计占比为37.2%。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非常愿意”和“愿意”去基层就业者合计占比为39.5%;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家人对于其去基层就业“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者合计占比54.6%。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家人“非常支持”其去基层就业者,学员的工作总体满意度、内部满意度和外部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对培训期间的工资和政策的满意度较低,对于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去基层就业的意愿较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家人对学员去基层就业越支持,学员的工作满意度也越高。

[关键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满意度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专家Dicon曾说:任何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如果不是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便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较早、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已趋于完善,从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到继续医学教育[2-3],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入全科医学的概念,而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较为迅速,且在全科医生的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于2005年初步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4]。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全科规培)是培养合格全科医师的主要途径[5],是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之间的桥梁,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6-7]。国外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展较早,己形成完善的培训标准,并有专门的资格认证管理体系[8],且全科医师的收入待遇基本与专科医师相当,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9]。我国全科医师规培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的培训制度。有研究[10]显示,全科医师规培基地的管理人员经验不足,管理质量不高,学员对培训满意度较差等问题。全科医疗特征功能如首诊利用、连续性、综合性、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等方面处于较低水平[11-12],且全科医师数量不足是导致特征功能较低的重要原因。全科医生规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在基层干得好的全科医生[13],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对于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有效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本研究对某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了解全科规培学员的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影响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提升全科医师工作满意度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向某地的3所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发放问卷,调查对象以匿名方式在网络平台自愿填写问卷调查表。经过网络后台及人工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72份。其中男98人,女74人;年龄20~29岁;学历层次为专科18人,本科146人,硕士8人。

1.2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在查阅文献及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医院规培基地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管理人员通过规培基地内部网络向学员发放问卷,学员按照自愿原则,以匿名方式在网络平台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1.3研究工具

1.3.1一般人口学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所在地、规培医院所在地、工资水平等19个条目。1.3.2短式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MSQ)本量表共20个条目,分为总体满意度、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3个分量表,其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0.91、0.82~0.86、0.70~0.82[15],该量表应用广泛,其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已被反复证实[16]。量表采用Likert5点评分,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满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

2.1全科规培学员对工资的满意情况

结果显示,全科规培学员对工资的满意情况,“非常满意”“满意”及“基本满意”者合计占比23.9%(见表1).

2.2全科规培学员对规培政策的了解及满意情况

全科规培学员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很了解”及“了解”的人数占比合计为77.4%,不太了解及不了解者合计占比22.0%;对政策的满意情况,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合计占比为37.2%,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者合计占比62.8%(见表2)。

2.3全科规培学员基层就业的意愿以及家人支持的情况

全科规培学员对于规培结束后是否去愿意去基层就业这一问题,非常愿意和愿意者合计占比为39.5%;不愿意及非常不愿意者合计占比60.5%。全科医师家人对于其去基层就业的支持情况,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者合计占比54.6%,不支持和非常不支持者合计占比45.3%(见表3)。

2.4全科规培学员家人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全科规培学员家人非常支持其去基层就业者,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内部满意度和外部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组(P<0.01)(见表4)。

3讨论

3.1全科规培学员对工资的满意情况分析

本文结果显示,全科规培学员对工资的满意情况,“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者合计占比76.1%。结合访谈,全科规培学员的工作任务繁忙,工资在1000~4000元不等,学员在薪资报酬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全科医师服务的积极性[17],满意度低下会使全科医学队伍发展滞后。全科医师是医学人才队伍的基础型力量,其工作任务繁忙,但待遇又普遍偏低,加上规培学员大多数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又都处于适婚年龄,面临着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压力较为明显,且收入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劳动价值的体现,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会认为自己只是一种廉价劳动力,导致规培学员消极地参加培训,不利于培训的效果和质量[18]。因此,有不少学者提出,要想提高规培学员的满意度,充分调动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安心、甘心地参加规培,首先就必须通过物质手段[19]。

3.2全科规培学员对政策的满意情况分析

全科医师对政策的了解情况,“很了解”及“了解”的人数占比合计为77.4%,而对政策的满意情况,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合计占比仅为37.2%。结果表明,全科规培学员对规培及我国全科医师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深入,有的学员甚至并不了解,而是家人做主选择了这一职业。因此,需健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政策,尤其要加大宣传和扶持的力度,政策的宣传不仅是政策的自然传播,更是在传播中形成推动政策改善的源泉,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宣传与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知和理解[20]。提高工作满意度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手段之一[15],因此,要切实提升全科规培学员的工作满意度。

3.3全科规培学员的基层就业意愿及家人支持情况分析

全科规培学员“非常愿意”和“愿意”去基层就业者合计占比为39.5%;其家人“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者合计占比54.6%;且家人“非常支持”去基层就业者,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内部满意度和外部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其他组(P<0.01)。结合访谈发现,全科规培学员认为工作单位如果在自己的家乡就会很愿意回去工作,他们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的已经结婚成家,回家乡工作能够照顾父母家人、造福乡邻,且对环境比较熟悉,风俗习惯相同,交流沟通方面几乎没有障碍。如果家人支持其去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会增加其职业信心和责任感,顾虑也会减少,因而在规培时能够全心的投入,体会到的满意度也会比较多。本文结果显示,不愿意去基层就业的规培学员比例较高,结合访谈总结原因有3点,一是因为与专科医师相比福利待遇较低,体现不出自己的劳动价值;二是免费医学生的服务期只有3年,不被单位重视和认同,职业生涯不明朗;三是因为工作单位离家乡较远。有研究者[21]提出,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和职称晋升政策,大幅提高全科医生的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同感是提升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根据201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到2020年我国要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22],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因此,需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步伐和力度,健全并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为基层培养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合格全科医生[23]。

作者:赵静 杨庆宇 万娟 薛芳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