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16:43:23
摘要:本文以G医院为例,由其医疗设备的维修模式现状入手,搜集2017-2019年G医院医疗设备总值、维修费用及百万医疗设备维保费用相关数据,对维修费用占比进行分析,为提高维修管理水平、引入维修社会化服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G医院三年来医疗设备维修费用占比增速明显,医院维修技术力量薄弱、临床医学工程团队建设重视度不够以及预防性维护工作不到位是维修费用居高的三大主要原因。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医疗设备维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实行医疗设备维保外包模式,并对G医院引入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服务的效果进行分析,实现维修费用合理化支出,给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维修机制提供了经济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医疗设备;维修费用;维修资源;共享机会成本;维保外包
医疗设备的维修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水平及其服务质量,如何提高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降低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及运行成本,成为各大医院面临的重要挑战。为此,本文拟通过对G医院2017-2019年的医疗设备维修费用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出了经济型创新维修模式,为医院优化选择维修策略提供指导与借鉴。
一、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现状
G医院是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也是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医院设备先进,拥有多台进口CT、血管造影机、3.0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SPECT/CT等大型检查、诊断、治疗仪器。医院现有医疗设备总资产5.09亿元,设备科维修工程师7人(如图1),医院依据维修技术难度、配件供应及停机维修机会成本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自行维修、第三方企业维修还是设备保修的医疗设备维修模式。由图1可见,处于维保期内的医疗设备,若发生故障,直接由生产厂家或其特约维修服务中心负责保修。维保期结束后的医疗设备,若发生故障,视情况分三种模式进行维修。其一,某些维修技术已被院方工程师透彻掌握,且配件可采用OEM或其他厂商替代,医院自身可承担对该部分设备的维修责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这是最经济的维修模式。其二,某些维修技术已被其他有实力的第三方企业掌控,且配件渠道可以大量采购,医院可将这部分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外包给此类第三方企业,由其派出经验丰富的团队为医院的设备维修、保养、设备操作培训、管理等提供服务。队伍专业能力与医疗设备维修种类相匹配,该公司根据维修技术难度、配件获取渠道等因素为院方量身定制维修方案。运用这种维修模式对医院控制成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近几年新兴的维修模式。其三,某些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考虑配件成本与维修停机的机会成本,医院应直接向厂家购买该部分设备的维保费用,甚至可以打包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保费用,进行长期的合作,既可以节省维修费用,又可以获得专业化的维修服务。
二、维修成本分析
医院要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辅助临床诊断与治疗、科研和教学的医疗设备也随之更新换代顺应其发展,同时医疗设备的维修维护费用也必然增加(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医疗设备由2017年3.84亿元增加到2019年5.09亿元,增长了32.56%;维修费用由2017年855.7万元增加到2019年1254.6万元,增长了46.62%,其中百万医疗设备维保占比43.61%,维修费用占设备总值比由2017年2.23%提高到2.47%,增速明显。
三、原因分析
(一)维修工程师配备不足,维修技术力量薄弱
百万医疗设备维保费占维修费用比重大,该类设备结构复杂维修技术难度大,维修工程师配备不足,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加上配件的专用性只能从原厂获取,维修工作只能依靠生产厂家,院方对维修价格、配件价格没有议价权,导致维修成本高居不下。
(二)临床医学工程团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医院内部没有建立培训机制,维修工程师之间缺少技术交流,且很少有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会,业务能力得不到持续更新。医院也没有将绩效考核机制与维修质量与效率相结合,致使自修技术水平不高。医院对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投入不够,设备管理软硬件、计量质控专业工具的配备不足,已完全无法紧跟现代医学设备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甚至难以满足设备日常维护及准确性测试的需要。
(三)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不到位
未制定各类设备的保养计划和安排,未能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存在的故障及隐患,造成设备的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缩短,给医疗、科研等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从而影响了医院整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建立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服务的构想
(一)建立医疗设备维修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多医疗机构设备维修资源共享平台,集合各家医院的维修资源,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如图2),这也是符合目前医院发展方向的经济型创新维修模式。平台主要包括配件储备中心、信息统计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三个模块,整合配件及供货资源、人才资源、维修设备及工具和人才培训等信息,以备不时之需。配件储备中心主要统计各家医院配件库的维修配件储备情况,包括报损设备情况,报损设备的良好拆机配件进入共享信息库中备用。收集各家医院的维修服务商、医疗设备维修维保价格及配件供货商等信息,建立档案,以备不时之需。通过调配,在保证配件通用性的同时,各家医院可以横向调用配件,这样可以减少配件储备的机会成本。信息统计中心主要汇总各家医院维修工程师的信息,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若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无法查明故障原因,医院可通过中心搜索人才资源库信息,求助于外院工程专家的会诊建议,通过远程指导或上门服务协同完成医院设备的维修任务。人才培训中心主要组织维修工程师的业务培训与技术交流会,定期或不定期邀请相关厂家技术人员或医学工程学科专家开展培训交流活动。通过中心的管理,既利于医疗设备应用范围的扩展与特性的挖掘,又利于维修工程师业务技术的提升,从而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卫健委相关部门或医工协会对医疗设备维修资源共享平台统筹监管,共享平台上将各家医院配件及供货商资源、人才资源、维修设备及工具和人才培训等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与整合,在管理上要体现公开化、透明化,从多层面实现维修资源的共享,真正架设医院之间开展维修业务的桥梁,建立横向联合,为维修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维修共享的服务水平与效率,最终借助“互联网+”将繁琐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二)实行医疗设备维保外包模式
将医院医疗设备集中批量托管,由原厂或第三方进行日常管理、故障申报及维修服务等多方位信息管理,这样厂家会给出相对于单次维修或单台设备更加低廉的保修价格;交由维修公司进行技保的设备,医院应对其备件质量、响应速度、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涉及配件价格另算时,需要有专业的院方工程师监管,确保没有过度维修;交由第三方维修公司全保后,医院需要注意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质控、预防性维护报告,并大力提高设备的开几率及使用率,降低宕机产生的机会成本。
五、引入医疗设备维修社会化服务的效果分析
目前G医院CT与DSA每年的保修合同结构(全机保修LPU+球管保修TUI)如表2所示,平均7个月更换一次球管,3年共需维保费:(128+78+45)×3+94×5=1223(万元)。若签订维保外包合同三年(含球管的更换),如表3所示,同样是三年的维保外包,共需外包费用:(118+120+45)×3=849(万元),相比于表2方案节约了374万元。由此可见:通过维修社会化服务,不仅获得了维修服务的专业化,实现了维修费用支出的合理化,达到了设备效率的最优化,而且为医院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梁妮 莫少锋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