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8 00:00:00
心因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没有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个别儿童可同时表现为多样化症状,导致疾病早期识别困难,临床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在诊治儿童躯体疾病时,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对躯体的影响,应具备早期识别出心因性疾病的能力。本文报道4例儿童心因性疾病,旨在拓宽全科医生诊疗思维,提高诊治能力。
一、病例资料
例1 女性,8岁。因"阵发性咳嗽1个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发热、咳痰、气促。咳嗽以白天为主,夜间休息及专注于某一事物时消失。就诊于当地,予抗生素治疗4周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咽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血常规、ESR、X线胸片正常。患儿一家来自外地,父母生意繁忙,母亲正孕二胎。患儿性格内向,常被嘲笑口音,学习尚可,半个月前因考试成绩下滑被家长和老师指责,继而出现反复咳嗽,尤其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出现声音高亢、夸张的咳嗽。因缺乏器质性疾病的体征及辅助检查支持,结合心理应激,考虑患儿为争得父母爱护,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而咳嗽,诊断为心因性咳嗽。嘱其停用一切药物,与家长和老师沟通,增加对患儿的关爱,协助其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1周后随访,患儿咳嗽力度及频率较前明显减轻,半个月后完全缓解。
例2 男性,7岁。因"阵发性咳嗽1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为清咽样单声咳,无痰,不伴发热、鼻塞、流涕、胸痛、喘息、胸闷等不适。白天为主,运动时明显加重。当地医院予抗生素及"止咳糖浆"治疗4周未见好转,曾行血常规、过敏原、免疫功能、肺CT、肺功能、心脏彩超、喉镜、胃镜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予孟鲁司特口服,症状未完全缓解来诊。患儿有过敏性鼻炎病史,鼻炎发作流涕时可加重咳嗽。无宠物接触史。父亲曾患哮喘,已愈。查体:咽红,双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血常规、ESR、X线胸片正常。患儿父亲为医务工作者,因自己过去是哮喘"受害者",十分担心孩子患咳嗽变异性哮喘,平时对患儿咳嗽特别在意,常严厉禁止患儿咳嗽。考虑患儿的咳嗽可能来自父亲的过分关注,反复强化,遂向父亲充分说明情况,注意家庭暗示问题,不要过分关注患儿咳嗽。因不排除患儿哮喘可能,且平时咳嗽时服用孟鲁司特可有部分缓解,嘱其继续口服,规范药物用法、用量。半个月后随访,患儿咳嗽力度及频率较前明显减轻,停用药物,40 d后患儿咳嗽完全缓解。
例3 女性,14岁。因"发作性胸闷、气喘半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喘,多于课堂及考试时发作,偶在体育测试时发作,无夜间发作。不伴发热、胸痛、头痛、流涕等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发作",发作不适时予雾化后可有缓解。既往体健,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父母疼爱。查体无特殊。血常规、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均未见异常。母亲诉患儿近期发作频繁,即将面临中考,测验较多,担心疾病影响学习故来诊。仔细询问,患儿首次发作是在一次考试中,后来基本遇到考试便会发作。经深度交谈得知患儿自尊心和好胜心极强,唯恐别人超过她而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时便会诱发胸闷、气喘,考虑为心因性哮喘可能大。通过交谈使患儿及父母认识到疾病根源,对患儿进行疏导,逐渐改变不良认知,并每天进行1~2次放松训练以改善其紧张、焦虑状态。后患儿发作较前明显减少,中考后随诊,症状完全消失。
例4 女性,14岁。因"间断胸闷、气喘3年,再发2 d,加重2 h"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3年前因发作性胸闷、气喘,肺功能诊断"支气管哮喘",规范治疗。2 d前再发胸闷、气喘,2 h前加重,多次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无效来诊。查体:体温36.5 ℃,脉搏120次/min,呼吸40次/min,血氧饱和度正常;神志清楚,焦虑,前弓坐位,话不成句,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患儿有明显抵触情绪,不吸氧,拒绝血气分析等。充分沟通得知患儿近期中考,怕影响学习,不愿就诊。母亲诉其性格内向、执拗,好胜且自尊心强。劝说中,患儿气喘加重,伴大汗,无新发阳性体征。予吸氧,雾化吸入硫酸沙丁胺醇,约20 min无好转,并诉口唇发麻、咽部异物感,呼吸增快,表情痛苦,四肢颤动,不能站立。母亲诉之前有类似发作,多因冲突而起,满足其要求后好转。因发作均有明显心理应激,无相应的躯体障碍证据,考虑合并癔症发作。遂暗示治疗,患儿渐平复,胸闷、气喘减轻。向母亲解释,协同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继续治疗哮喘。半个月后随访,未再发作。
二、讨论
近年来,儿童心因性疾病报道显著增多。心因性疾病表现多样,有年龄差异,与儿童心理生理发育及环境有关。学龄前儿童心因性疾病表现相对简单,多为原始情绪反应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年长儿童表现多样,常有目的性,发病急,消失快,呈戏剧性。例1患儿咳嗽有明显的心理因素,心理干预后缓解。但很多情况下心理诱发因素隐蔽,需与躯体疾病鉴别。例2患儿慢性咳嗽,但无常见器质性病因如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的证据,有隐蔽的心理因素即家长对患儿咳嗽的强化与暗示,虽不能除外咳嗽变异哮喘,但消除心理因素后咳嗽症状消失,证实了心因性咳嗽的诊断,仍需随访除外器质性疾病。例3患儿的心因性哮喘与生活事件有关,若不关注患儿内在心理冲突,极易忽略。例4患儿有明确的哮喘病史,心因性症状与哮喘易混淆。患儿有自我中心性、目的性、易受暗示、承受能力差等癔症性格特征,在精神刺激下发病;发作形式多样,症状易变,无相应器质性疾病体征;既往通过发作引起关注并满足要求,综上诊断癔症。
复习文献,心因性疾病3岁前少见,以学龄儿童为主,可能与学龄期角色转换有关,女童多于男童。临床表现多样,最多见呼吸、循环系统的症状,如胸闷、过度换气、心悸;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走路不稳、麻木、疼痛,手足痉挛等,也可表现为发作性哭笑、惊恐、幻视等。心因性疾病多有诱因,包括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家长过分关注、神经质等。患儿有易患的特征,如内向、焦虑敏感、自我中心,不适应学校生活等。心因性疾病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无器质性疾病基础,且症状不能用病生理解释;②症状易变、反复,不符合一般器质性疾病规律;③自我中心;④有目的性;⑤暗示性。儿童"个人心理"是"家庭"的表现,应关注家庭,取得家长理解和配合,纠正其错误的教育方式和认识,与家人协同消除患儿心理障碍,必要时适当予药物治疗。
全科医生与小儿接触机会多,对本病应有足够认识,关注和识别疾病高危因素如女童、学龄期、性格异常等。全科医生应遵循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从全人观念出发,认真询问发病诱因,了解患儿心理社会背景及人际关系,全面分析症状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慎重考虑症状与异常结果间的关系,避免误诊、漏诊心因性疾病。同时应长期随访,避免将器质性疾病误诊为心因性疾病。
原标题:【经验交流】儿童心因性疾病四例并文献复习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