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全科医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

2020-11-27 14:45:43

摘要:全科医学是一门涉及到临床医学学科、康复医疗等各个学科的集成类学科,而全科医生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目标,能供给所在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治疗、健康知识科普、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的卫生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落后,全科医学专业从业人员短缺且在职全科医生的素质整体偏低。目前全科医学课程开设存在课时少、教学周期短等一些现实问题,难以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此,本课题就在全科医学科目教学中的评价体系提出新的思考,引入更加合理的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系统而规范合理地评估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全科医学;形成性评价;实施效果

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门基础医学学科,它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等方向的成果结合起来,是一门涉及到临床医学学科、康复医疗等各个学科的集成类学科。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概念系统性的全科医学,并以上海、广州、湖北等地为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1]。在现阶段,我国在卫生人力建设方面非常注重全科医学生的培养。而全科医生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目标,能供给所在社区的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他们提供治疗、健康知识科普、疾病预防等多方面的卫生服务的复合型人才[2]。因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落后,现存的社区卫生站服务工作人员在知识体系、实际业务水平上都有很大的不足,我国全科医学专业从事人员的短缺和在职全科医生的素质整体偏低已经极大的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3-6]。因此,在现阶段,如何提高教育水平,如何培养实践型全科医生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本课题就在全科医学科目教学中的评价体系提出新的思考。全科医学课程是临床、口腔、预防、中医、护理等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在此时许多专业课程尚未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全科医学这门课程时,存在理解及应用上的困难,同时也有课时少、教学周期短等一些现实问题,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授课内容有限,难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度和广度上的认识,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很难达成高等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有赖于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课前课后自主预习、复习巩固,拓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开拓视野。因此在医学院校中也被普遍认为是一门比较难懂、难学的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部分。长期以来,在全科医学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就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把一次测试结果作为考察教师教学好坏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的唯一依据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要考什么知识就重点教什么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哪些是考试的章节就死记硬背。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即便是布置开放性思考题,学生也习惯于抄书或者百度寻求答案,多数学生已经养成思维惰性,缺乏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心理和习惯,无法体现素质教育,也难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此外,教师课堂教学把考试作为准则,以增强应考能力为平时课堂教学的重点,讲授的内容受到局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不能得到全面落实。如果只采用终结性评价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目前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已严重阻碍全科医学概论教学的改革,引入更加合理的评价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系统而规范合理地评估学生的成绩。

1教学评价体系

1.1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顾名思义,是对教学所达到的结果进行相关的评价,它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完成以后为了判断教学成果而进行的评价。在教学领域中,最常见的终结性评价就是课程结业考试、期末考试等等。终结性评价是通过设定一个最终评价形式,对之前所进行的过程进行一次性评价,因此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且能适当的反映教学成果。但是由于教学的局限性,比如很多学校老师会为学生划重点,而据此重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善且不注重其他领域的学习,单一以考试成绩为评判标准,不利于全面性的培养。终结性评价存在过度重视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卷面考试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一系列弊端,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不注重对知识的学习,而只追求考试成绩[7]。为了考试及格临阵磨枪、突击学习,甚至做出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如今的教育行业中,在更多的应用非终结性评价,最常见的就是形成性评价。

1.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一词在1967年由北美教育学家MichaelScriven首次提出,这类系统规范的评价程序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育模式,在整个教学中能不断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便于因材施教,培养更全面的学生,由此调整教育进度的一种教学体系[8]。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发现教育方案、教育计划以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学方法提供修改建议,最终得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一种评价方式[9]。后美国的教育学家B.S.Bloom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10]。形成性评价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评价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习者对知识更加全面和深度的理解。形成性评价是区别于传统评价方式的一种新的评价形式,它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中监测学生的进步,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获得的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其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形成反馈意见以调整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案,得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快速且有效地调节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学习乐趣,增强学习信心,获得自我成就感,培育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评价的主体[11]。总体来说,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及时反馈对教师教学和学习者学习起到的作用,而非单一强调最终的考试结果。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估,为老师与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并根据收集分析得到的反馈信息调节教学方式,以迎合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这种使教师有机会在多种学习环境中监测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制订后续的教学计划,同时也让学生能监控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展,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进度及学习方案。目前国内多数的文献都只反映了在公共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的形成性评价研究,对于医学领域尤其是全科医学研究甚少,相关文献可以说约等于零,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则可填补这一空缺。

2全科医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2.1课程设置中的形成性评价

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许多先导课程。在五年制本科中,目前多在第六学期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该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相对较早,致使很多同学都还未曾学习所有相应的先导课程,造成了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困难。因此,要解决全科医学课程的教育问题,首先要从课程设置安排中入手。1)鉴于全科医学课程的复杂性,要让学生良好的掌握该课程,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培养能服务社区的全科医学人才,必须将重要的先导课程纳入学习计划,在此,有两种手段解决此问题:(1)在全科医学课程以前增设先导课程的必修课,赋予对应学分。此举虽能较好的解决先导课程问题,但势必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造成其他科目成绩下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得不偿失;(2)将全科医学推迟至第七甚至第八学期,多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做更多的准备。该方法可令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先导课程,较好的理解全科医学的知识;2)在一学期的全科医学课程中,也存在了课时少、教学周期短的现实问题,导致学生不够重视也不能建立知识体系,难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影响教学效果,本文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1)将全科医学延长至两学期以上,进行阶段性测试教学;(2)将全科医学拆分为多个学科,进行分期教育。此举虽好,但对形成框架性知识结构会造成阻碍。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全科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融合对全科医学复杂性和时效性的解决方案,可产生一种形成性评价体系来进行教学。首先将全科医学扩展至3个学期以上,进行周期性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对全科医学学习的过程中,易于建立起知识体系;除最后1个或2个学期以外(根据学校课程对全科医学的设置),之前的学期都用于进行先导课程学习,课程名可为“全科医学+先导课程名”,并增设学分,赋予每个学期的课程相应学分,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将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全科医学最后两个学期的阶段性测试成绩,并分配一定比重,如若严格要求,可设置只要有一个学期的挂科,全科医学中该门课程所占分数直接为零,且若全科医学挂科则直接挂科。此举可提高学生对全科医学以及先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形成性评价,让学习成果不只靠一次期末考试反映。

2.2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在跨越多个学期的课程中,还需要对单一学期的课程进行内部形成性评价。区别于传统的一考定乾坤,形成性评价将成果反馈到更多的方面,但考试仍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2.1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方案设计在全科医学的教学中,不应该以期末考试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评价,而单纯的增加测试次数也略显机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还应该将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继续拆分。根据现如今流行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成果的评价概括为几个部分: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成绩、期末成绩、实验成绩。课堂表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比如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并提出问题等。该部分在一般的形成性评价中均有考虑,但是由于比重过低,而全科医学的周期又很长,因此太低的比重会造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例如,20个周累计100节课(以45min为1节),课堂表现总计才占5%的比重,那么学生的重视程度肯定不高。同时根据课堂表现反馈信息又可以评估出授课方式的好坏。因此提高课堂表现的比重是非常关键的,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制定更加有参与性的授课方式。出勤率即学生的到课率,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点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采用一定强迫式的手段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切不可采用签到的方法。而且根据出勤率还可以反映教师的授课问题。但是大学是灵活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故意缺勤,因此这部分比重不必过高。作业完成情况不是简单的提交与否,而是作业的提交以及完成程度,从作业中要评判出学生对相应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因材施教修改教学计划,同时也要注意抄袭的存在。实验成绩是关键的组成部分,医学是一定要付诸实践的,根据实验的表现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阶段性成绩和期末成绩是最重要的两项,一般阶段性测试可分为月考或者半期考,鉴于课程的难度,采用月考可以更快的反映学生的问题所在,对大多数学生共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补救。综合以上的分析,在此提出一个较为可行的形成性评价方案:2.2.2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构成从形成性评价的方案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更注重实践性和发散性思维培养。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构成中,可以总结为3个部分:学习态度的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通过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3项指标来评估。针对越来越多的懒散课堂行为,增加课堂表现的比重,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由学生问老师答、老师问学生答以及学生问学生答3类互动模式。同样,可增加作业中的开放性题目,不但可以考察学习态度,还可以发散创新思维,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表现特别好的学生,可在此版块给予加分奖励或者降低挂科线以增加积极性,只要态度上去了,挂科率一定下去。实践能力的考核则是通过实验来表现的,在医学这种注重实践的学科门类中,实践考核尤其重要。可以根据学生在个人和团队实验中的表现,给予相应打分,再根据全体学生的实践成果评比,激发学生实验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据此可以培养实践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通过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试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估的。通过对学生解决相应问题的答题情况,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可将此项拓展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能考验学生对知识的反思与理解。通过将教学模式中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更改为形成性评价,可以显著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更多地投入到平时的学习之中,而不是以往的临时抱佛脚、期末临阵磨枪。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了学生对于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态度情况,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各项指标数据的分析,老师可以进行教学干预,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加强了精准化教学目标。本文通过对全科医学学科的分析,运用形成性评价,对医学生全科医学课程提出了一套完备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实施方案。随着运用这些方案的经验的增长,各类数据可以为我们更好地提供参考,从而形成真正能培育良好的实践性全科医学生的教学体系。

作者:曹聪 李俊 李凤玲 阳婧 黄彬 苏拾香 韦华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