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6:43:26
[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复学后校内护理专业在校生与医教协同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心理应激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88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效收回率为10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应激发生强度及持续时间,对学习、睡眠的影响程度,情绪反应,防卫体系,以及对自身行为反应和学习的促进作用等。结果面对复课,不同办班环境的护生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不一致。结论帮促护理专业学生个体发挥心理应激积极作用是国家、社会、学校及教师的初衷,也是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发展为合格护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医教协同;心理应激
2020年春季,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注定是不寻常的学期。复课后,学生处于什么心理应激情况?在校班级与医院联合办班(下称医教协同班),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应激会有什么异同?为此,本文对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及医教协同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生心理应激情况,评价此次心理应激对护理专业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并分析此次研究对象心理应激与其他学者针对医学生及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的差异,为制定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应激发挥积极作用的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共9个条目,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应激发生强度及持续时间,对学习、睡眠的影响程度,情绪反应,防卫体系,以及对自身行为反应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等。此次调查对2019级在校的9个护理班,共429名学生,及本校与某医院联合创办的2018级医教协同班,共5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88份,有效问卷收回率为100%。
2结果与分析
2.1总体研究对象情况
从整体看,488份问卷中,心理应激最强烈时段主要发生在开学后第1周,占58.61%(286/488);第2、3、4周内学生心理应激的学生,占18.03%(88/488)、3.69%(18/488)、19.67%(96/488);持续时间多数在2周以内,占57.99%(283/488),13.11%(64/488)的学生持续在2个月以上(放假前夕)。在应激过程中,担心、害怕、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均出现的占33.20%(162/488),担心和害怕占36.27%(177/488);心理应激对学习及睡眠无影响的占31.56%(154/488),有一定影响的占45.08%(220/488),有影响的占13.93%(68/488),影响很大的占9.43%(46/488);处于心理应激状态时,个体希望通过自己舒缓的占26.64%(130/488),希望通过自我舒缓、家人支持及朋友支持的占23.36%(114/488);实际心理应激过程中,通过自我舒缓的占34.63%(169/488),通过自我舒缓、家人支持及朋友支持的占26.64%(130/488);面对应激源(疫情),个体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除上课不聚会、加强锻炼4项均做到的占52.66%(257/488);面对复课的情绪反应(问卷包括抱怨、郁闷、愤怒、无所谓)中,无所谓占37.50%(183/488),存在不同情绪反应的占62.50%(305/488);此次疫情对个体具有积极作用,包括有一定作用、有作用及有很大作用,分别占48.57%(237/488)、23.98%(117/488)、20.70%(101/488),感觉无作用的学生占6.76%(33/488)。与陈君等[1]研究医学生对专业不满意(6.90%)相似,是否这6.76%的学生也存在“入错行”,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上述数据,如“心理应激最强烈时段”“持续时间”,表明心理应激调适到一定时间后,恢复心理动态平衡的个体会减少,也就是说,超过一定时间后,仍存在心理应激反应的个体,属于应激敏感人群,提醒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甚至任课教师,应对其给予关注,从多层次、多角度帮促这些个体构筑心理防御体系,为其能成长为具备常态应激能力及帮促照护对象应激的合格护士。
2.2在校与医教协同班护生心理应激比较
从表1分析可知,面对疫情期间复课,大部分学生心理应激最强烈时段、心理应激主要持续时间、情绪反应等身处学校或医院的护生,基本相似。应激时对支持系统的期望、实际应对系统及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等则有区别,特别是实际应对心理应激时支持系统大相径庭。心理应激对学习及睡眠的影响方面,在校护生与医教协同班护生排序完全不同,在校护生的排序依次为:有一定影响>无影响>有影响>有很大影响;而医教协同班护生的排序为:无影响>有一定影响>有很大影响>有影响。面对复课的情绪反应,不同办班环境的护生表现也不一致。如在校护生“无所谓”排在第一位,而医教协同班的护生则是“抱怨”排在第一位;回答含“愤怒”选项的在校护生占22.84%,而医教协同班护生仅占6.78%。从此次疫情对个体学习的促进作用来看,“有一定”作用均排在第一位,但在校护生与排最后的“无”促进作用相差44.52%,医教协同班护生与排最后的“无”促进作用与之相差22.49%,这些可能与“榜样进课堂”有一定相关性,应值得重视。
3讨论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察觉要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身心紧张状态。个体在生存环境中,应激是一种常态反应,正如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所言:“没有应激就会死亡。”因此,针对护士或医学生(含护生)心理应激的研究很多,除此次COVID-19为应激源外,还包括医学生(含新入学)[1-2]、新入职护士[3]心理应激反应,实习护生的心理应激反应[4-9]及护士职业暴露的心理应激反应[10]等。就本次应激源而言,研究对象不良情绪(62.50%)及心理应激积极作用(93.24%)均高于李亚萍等[11]针对学生面对COVID-19的心理状态及COVID-19对医学生择业的积极影响,后者可能与研究角度不同有一定关系;而与护生处于其他应激事件相比,高于周琼华[2]研究的医学新生心理应激状况、钟可琪等[8]研究的面对护患纠纷护生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低于针对护生或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应激反应[9]。可见不同的应激源,个体产生的压力不同;而面临同一种应激源,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护士(包括其他医务人员)、护生在职业或学业过程中,自觉和自发地习得积极应对应激源的能力。自觉应对能力的习得,即强调了学校、医院精准干预的重要性,也是个体习得积极应对能力的主渠道,值得重视。此次应急事件属于国家级别。从国家层面分析,复学的科学性论证,对各省市复课部署的要求,以及整个社会疫情防控方面的统一指挥,均为个体心理应激提供了最强大的支撑。在研究对象中,主要依靠自我舒缓应激源的在校护生达39.39%,而医教协同班学生则无此项单选。表明医教协同班学生承受的应激源相对更加明显,家人、朋友也更加关注个体,这在获得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等)帮助的统计数据中得到证实,其中在校护生获得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应激的个体为47.79%,而医教协同班护生得到此系统支持的高达77.97%。反映出社会支持系统的显现因素,即个体明显知晓的帮助体系。在促进个体应激的社会支持系统中,还存在提升个体应激的隐现因素。第一,国家要求“上好复学第一课”,将个人防护讲深讲透,让每个个体明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第二,就本校而言,心理咨询中心,在线上开设以“开学后心理调适指南动态”为主题,对2017、2018、2019级在校生全体心理委员、各系心理部干事约380名进行培训;线下对各系部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辅导员、班主任则针对班级群体进行广泛疏导,同时对主动寻求帮助者进行个别辅导;第三,教师结合讲授课程,将如何规范防护,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良好睡眠等健康标准,COVID-19易感人群、传播途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标准、病原体消毒特点及使用消毒剂的注意事项,有机融入授课内容中,帮助护生满足安全需要,提升自我免疫力,认识应激源,知晓如何正确应对,并倡导学生在与家人、朋友、同学互动,在接受他们帮助应激的同时,与同学互相督促,对家人、朋友进行力所能及的健康教育,变压力为动力,提升自我沟通能力,知识的应用、整合能力;结合授课内容,采用叙事教学法讲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通过榜样作用,促进个体投身学习,发挥心理应激的积极作用,成长、发展自我,构筑、完善自我防卫体系。研究证明,93.24%的个体达到了此目标。但是,通过此次应急事件及调研也发现了学校处置应急事件的短板,如心理咨询中心面对面与学生沟通,开展针对疫情的系列心理辅导不到位;满足错峰上课时,教师、教室的调配不够科学,数字化教学设备欠缺,以致师生感到疲惫,不利于个体免疫力维持在最佳水平;对医教协同班学生复课早期前后关爱不够等,应引起重视。
作者:宋思源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