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老龄化社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0-11-04 16:43:26

摘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昼夜护理、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或是日常的生活照料等与老年人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来完成,老年人的需求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高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统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迫切需求,本文在首先在分析了中国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了老龄化的加速和向深度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接着明确了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可能的培养方案设计;最后提出了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既要传承延续又要敢于开拓创新和坚持目标统一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等几点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改路径的探究思路。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系统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开拓创新

1前言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各省各市基本都有医学院护理系、综合性大学下属的护理学院、卫校必设的护士或护理专业,它们分别提供护理专业各个学历层次的学生,包括护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中专的学生。由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也越发变得强烈起来,同时社会对护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了。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基本都是在一线工作,常年与病人、老人或失能、半失能的人群在一起,加之工资薪酬并不理想,有一些学员就或跳槽、或改行,使得本来就人手缺乏的工作变得更加缺乏人手。作为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摇篮的本科及大中专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以及教育改革等环节在应对中国进入老龄化的过程中必须予以改革和创新。

2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各地区的医疗水平不一致,导致中国各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大不相同,其中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是上海市,最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是新疆和西藏地区。上海在1979年的改革开放之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无疑上海市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都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均生活水平高,医疗水平也高,中国的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技术和水平也不是很高,但也在二十一世纪之初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那究竟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什么?又是怎样界定其内涵的?国际上判断某个国家和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的标准有两个,就是看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否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达到7%。这两个标准中的到达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有一个达到了就被判断为该国家或地区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以此标准,我国各地区先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在2000年,中国各地区已全部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的老年人口和总人口都出现了增长,但老年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衡量指标,从2002到2012年的十年时间,该数据由7.3%上涨至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该数据也是日本人口的总数。当日本的人口总数在减少,连续出现数年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的情况下,中国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世纪中叶,我国老龄人口与非老龄人口的比例将达到一比二,这占比为三方之二的非老龄人口中还包括未成年人,而到那时我国工作人员的退休年龄也可能从现在的60岁退休延长到65岁退休,而这也同时意味着平均每两个人就要赡养一位65岁以上的老人,这无疑加重了劳动力人口的负担,所需的具有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人数一定会大大增加。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各地进入老龄化的时间不一,在国际上,也晚与先进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当中国新疆和西藏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趋势就日益明显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已分别为18.1%和12.6%,在13.4亿的总人口里面分别是2.54亿和1.76亿。如果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就标志着该国或该地区已经是老龄社会,中国将在2022年达到这一指标,也就意味着两年后的2022年中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短短的22年时间中国就完成了这一巨变,速度之快,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想。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是法国和瑞典,这两国实现由老龄化社会向老龄社会转变的速度,快于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但却远远慢与中国,这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即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3护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和方案设计

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尽管在学历层次上和大中专毕业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和他们将来的工资薪酬和工作岗位有联系,但还是能从该专业的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目标上找到共通之处。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综合全面地发展,既要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所谓“三基”,还要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的护理实践、人际沟通、评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等能力,富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能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和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护理学专业的本硕层次学生和大中专学生在学分、学制、外语要求以及选修课程和核心课程的拓展部分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作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各个素质方面却是一致的。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求三观正确,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工作,对护理学科有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对其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真正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其次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在护理学专业领域有精湛的技艺和专门的技术,具有符合护理工作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尊重同事和领导,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具有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再者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求具有求实精神和客观态度,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探索实践、追求真理,勇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缺点和错误的精神;最后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在确定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范了相应的素质要求后,就要求学生满足相应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在知识要求上,固然少不了作为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知识,还要学生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护理学专业课,人体正常结构、功能、人体生命周期及其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和基本的药理知识、临床用药及药品管理等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无论是公共基础知识还是专业基础知识,各个层次的护理学专业的课程和方案以及相应的实训环节一般都是安排在低、中年级,而护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知识则安排在高年级,在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的实施方面,一般会有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首先是作为人体生命各时间段的各种可能病症、重急危症护理对象的必备医护知识。其次是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以及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评估和干预方法。还有要注意的是常见临床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干预方法,关键是要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百人百病,相同的病症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方子。最后要求护理专业的学员必须熟悉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相关知识与方法,让病患者安详走好最后一程。其实不管是哪个专业,也不论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和方案设计,归根到底必须能够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在计算机普及和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和掌握,所以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条件下,运用计算机手段来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在4G、5G通讯技术支撑下获取护理学专业相关信息的能力,还要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能力以及具有突发情况下抢救和应急救护的能力和具有在实践阶段具有护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4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改路径探究

4.1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护理学专业是一个有各方面素质和能力要求,在知识体系构建上又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有机体部分又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所以要学好护理学,就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理念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系统工程学实际上是一种组织管理技术,把要研究的对象或工程管理问题,在此就是把护理学专业当作是一个由很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总体,然后运用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构成护理学专业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预测、评价,最后进行综合,从而使该系统达到最优,也就是要求在学制年限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定目标。之所以要用系统工程学的理念来构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保证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系统的设定目标,完成系统的学习任务和设定要求。比如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考取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规定年限内确保达到这一要求,就可以把它当作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

4.2既要传承延续又要敢于开拓创新

护理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目前护理研究正处于加快发展阶段,研究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为了促进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护士职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已经建立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并从1995年6月25日开始了首次护士职业考试,到2020年已有25年的历史,这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和护士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政策。在培养护理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延续又要敢于开拓创新,其实我国早在1921年就已经开办高等护理教育,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百年间,我国的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中等教育到大专教育再到本科阶段教育,一直到以天津医学院为代表的18所院校设立护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说中国的护理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中国现代护理学百年间积累了无数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护理学专业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学习和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然而护理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绝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它需要与时俱进,包括教材的更新、教学手段的进步,数字化多媒体运用的普及以及不断补充和更新护理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国内外最新成果,使得护理学这一经典的专业能够与新时代完美结合,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社会需求。

4.3坚持护理学理论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在实践中诞生,且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壮大。护理学形成之后的发展变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并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护理学专业的分类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着,其研究领域已经延伸到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包括:护理教育学、护理药械、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儿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等不一而足,也可能是挂一漏万,不难发现它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充分说明了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由此在培养护理学专业的人才过程中,就要注意提高学生对实践应用的思考能力。通过教材中的练习题、思考题,以及引入案例来构建护理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联系的桥梁,从而达到培养护理学专业学生应用护理学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病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坚持目标统一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

护理学专业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5G应用的不断推广,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大量先进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使用,大大减轻了人力的负担,提高了诊断的客观性依据,对减少主观误判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另外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统计分析用意沟通信息,依赖现代通讯技术召开视频会议以及远程教育。通过现代医疗器械和仪器仪表检测病人,可以使得医生、医护检测人员与病人的接触机会大大减少,这样医患双方都减少了传染的可能性,当然对病人来说,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检测费用负担增加。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还包括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的等手段和方法外,还有教材选用的多元化。护理学专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教材方面除了经典的临床学科体系教材、生命周期体系教材、中医特色教材,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而推出的双语教材等多个体系的优秀教材,各个层次的护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根据自身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来合理、科学地选用教材。然而不管教材怎么选择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元化,有一点却是不变的,那就是各个学历层次护理专业必须遵循的护理专业基本标准,它是全国各个院校必须达到的,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得不到标准而搪塞。

5总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得以贯彻落实和全面践行,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健康需求,社会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和改进,这既是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客观需求,也是教育主管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并认真完成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远珍,汪苗,唐丽玲,陶秀彬,洪蕊,袁莉萍,陶明芬,王玲.“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9,33(18):3246-3249.
[2]刘丹霞,侯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119-120.

[3]梁春光,仝慧娟,张会君,刘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03):48-50.

[4]李娜,徐淑秀,谢虹.护理学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05):610-612.

[5]王云峰,刘华平,陈京立,李峥,赵雁.北京协和医学院15年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与思考[J].中华护理教育,2010,7(05):195-198.

[6]陈明,傅珏,杨金花.我国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19):93-95.

[7]宗义君,王英芳,刘贵香,白建英,刘伟,沈永青,王绮,许文华.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助产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6):46-49.

[8]陈飞,聂秀,邬闻文,陈森,姜艳.医学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7):85-86.

[9]靳磊.高职护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1):45-46,69.

[10]余珊,缪希松.应用型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昆明学院学报,2016,38(03):108-110.

[11]王泉月.护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D].荆州:长江大学,2019.

作者:王燕辉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

首页

在线留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