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15:03:50
[摘要]该文在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基础医学与护理》这门学科,研究、探讨该课程框架,并进行了新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作者有几点体会,教材建设的基础框架和内容: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教材建设的主要特色: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和循证护理的能力,以疾病为中心的病例分析内容结合该疾病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的主线,旨在用基础医学知识来解释护理问题;教材建设的主要创新:融入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料的编写,尝试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基础医学与护理;教材建设;护理专业
医疗卫生及护理事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的具体体现。2014年,国务院提出应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型人才;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我国护理职教体系由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中高职衔接是指中职毕业生通过相关高职单独招生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能力、思想政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2]。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中高职衔接,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目前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和最终落脚点是课程衔接,进行相关课程的建设,是中高职顺畅衔接的保障,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们在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基础医学与护理》这门学科,并研究、探讨该课程框架,从而进行了新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作者通过参加此次教材的建设,有以下几点体会。
1基础框架和内容
教材建设的基础框架和内容应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
1.1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对市内部分中专、大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基础医学与护理临床课程的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进行调研,还对市内部分医院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市场调研,并与护理学院的专业课教师研讨,构建《基础医学与护理》的教材框架,制订出相应的可实施的课程大纲,明确其在中高职衔接中的桥梁作用。教材构架及内容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贴近护理职业岗位;贴近护士执业考试;实时对接护理岗位需求,考证聚焦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突出基础医学与护理的联系[4];同时还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环节。
1.2教材建设应以资格考试为引领
依托本校护理专业优势及创“双高计划”的专业优势,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选取考试大纲所涉及的各系统疾病。这些疾病是临床实际工作中高发的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种类,在考试试卷中也经常作为试题的重要信息出现[5],其主要分类依据则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2主要特色
教材建设应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和循证护理的能力,以疾病为中心的病例分析内容结合该疾病特点,以问题为导向的主线,旨在用基础医学知识来解释“护理问题”。护理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创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循证护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避免循规蹈矩的内容重复讲授。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变动[6]。
2.1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纲中明确指出,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解剖组织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生物化学等知识。这些属于基础医学课程,是学习护理专业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和开展评判性思维的知识源泉。因课程科目繁多,我们将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各门学科重复性的赘述,实现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机整合,形成“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教材构架,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7]。
2.2教材以疾病为中心的病例分析
导入具体课程内容首先,开篇选取典型且真实的临床疾病病例的形式作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中职护理实习时所见病例的共鸣;其次,结合该疾病的特点,在每个案例后都精心设计、挑选、整合若干个与基础医学相关的问题及解答,旨在用基础医学知识来解释“护理问题”,有助于基础与临床联系能力提升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8]。案例分析是一种创新型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描述临床实践情境、解决临床问题、思考临床联系,能够培养评判性思维技能,并且提供独特的,能被用于指导个案分析和强化课程内容的护理实践技能;并将护士执业考试的考点贯穿在课程内容中,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做好铺垫[9]。以泌尿系统疾病为例,各种疾病设计的问题解答内容中包含基础学科知识要点,见表1。
3主要创新
教材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料的编写,尝试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
3.1教材建设应与时代同向同行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发掘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于课程教学之中,是专业课教师应思考、解决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路径,课堂教学过程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是构建教书育人立体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10]。
3.2教材建设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
基于此,我们挖掘该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把思政的相关元素以思政链接的形式编写入教材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行并重[11]。例如,在课程开篇的“绪论”中,融入医学发展史,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贡献,从而激发出文化自信、爱国奉献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把个人理想、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之中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和热血、建功立业,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在某些章节,恰当的引入著名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以真实、鲜活的故事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科学家们的优秀品质及高尚人格,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健康、为人类和平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等[12]。
4小结
我们在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结构中设计了———《基础医学与护理》这门学科,并研究、探讨该课程框架,进行了新教材的建设和编写。教材建设的基础框架和内容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标准。教材建设应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索和循证护理的能力,以疾病为中心的病例分析内容结合该疾病的特点,以问题为导向的主线,旨在用基础医学知识来解释“护理问题”。教材建设的主要创新之处是融入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料的编写,尝试挖掘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编写《基础医学与护理》这本教材并开设课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要点和技能,为后续临床护理专业课的课程学习及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是一个艰苦和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处于初步尝试的阶段,希望在教学进展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反思。
作者:彭兰 黄龙贤 黄琼 赵艳 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