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0 15:28:32
摘要:目的优化药学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法根据药学类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加强学术道德思想建设、拓宽研究生学术思维、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等为着力点,将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运用到其中。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校药学类专业13名研究生,评估相比于传统的科研讨论学习方法,研究生对自媒体形式的满意度和实际需求情况,以及该自媒体平台用于研究生教学的效果。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3份,收回13份;9人(69.23%)对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4人(30.77%)很感兴趣;8人(61.54%)会仔细阅读公众号推送的科研文献、科学前沿报告;9人(69.23%)认为“实验操作”板块中所发布的实验操作手册和视频对日常科研十分有帮助;4人(30.77%)认为此微信公众号用于学术交流有一定必要,9人(69.23%)认为十分必要。结论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提高了药学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增强了其综合素养,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微信;自媒体平台;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新的教育形式[1],可将互联网的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2]带到教育领域,引发信息化颠覆性变革。研究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3]。本研究中将自媒体应用于日常研究生培养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前期检索了2009年至2019年的相关文献,发现以“自媒体”+“研究生”为篇名的文章仅21篇,且多为思想教育[4-6]、舆论监管[7-8]、微课堂[9]等研究,鲜有将自媒体作为平台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度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文献报道。近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在研究生的学术诚信道德思想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存在研究生学术创造意识不足、科研创造思维局限和创造能力较低等问题,学术创新能力依然不容乐观[10-11]。对此,本研究中将自媒体平台用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教育、丰富其培养内容、促进信息交流、激发思维创新,使自媒体成为研究生交流学术观点和心得,共享学术成果,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途径。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药学类专业在读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8名。1.2方法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组建微信学习小组,此外,研究生还可根据需要临时组建学习互动小组,便于及时沟通。微信公众号主要分为以下4个功能模块。用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想建设的“好文推荐”板块:学术道德是所有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科研水平和社会风气。研究生作为参与学术研究的重要群体,同时也是未来科学工作的重要储备人才,其学术道德思想建设至关重要。本研究中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好文推荐”板块,定期向研究生推送关于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学术诚信等相关的文章,着力于加强学术诚信思想道德建设。此外,在公众号上对关于加强学术道德诚信相关的重要事件进行评述,对于先进模范事例开展积极宣传倡导工作,同时还定期发布、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在科技事业上的拼搏精神和献身科学的伟大抉择,起到正确的引导和宣传作用。对国内外出现的“学术不端”事例进行剖析教育,起到警示作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脚踏实地地做研究。用于拓宽研究生学术思维的“前沿进展”板块: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科学研究前沿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重要科学技术与方法的创新、重大政策变革带来的研究机会等科研和学术信息,可实现科研与学术信息的快速共享。本研究中,微信公众号的“前沿进展”板块主要推送本学科国内外重要的科技成果、技术创新,以及药学专业相关领域的科研论文、文献综述,让研究生在第一时间获得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资讯,对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用于提高研究生实验技术水平的“实验操作”板块:研究生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实验操作,如不能及时获得相关资料,可能会影响课题的整体进度。虽然在网络上也可能找到相关实验的操作步骤,但通常无法考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中在公众号的“实验操作”板块,根据研究生不同阶段或课题需要,定期将与课题相关的科研实验操作视频放于平台上,如邀请在Westernblot实验操作中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进行全程实验操作录像,同时着重讲解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验中的具体操作问题。用于促进研究生间沟通交流的“交流讨论”板块:研究生的课题任务繁重,在实验室时通常专注于科研,缺乏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网络自媒体可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流。研究生可通过“交流讨论”板块组织并发布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本校研究生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和发展。还可通过在线、后台留言等方式,就课题研究中积累的心得、经验及遇到的困惑展开交流,共同进步,并通过互相帮助,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增进了友谊。1.3评估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意见收集的形式调查上述13名研究生,评估相对于传统的科研讨论学习方法,研究生对自媒体平台的满意度和实际需求情况,以及该平台用于研究生教学的效果。
2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3份,收回13份。9人(69.23%)对以微信公众号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4人(30.77%)很感兴趣;8人(61.54%)会仔细阅读公众号推送的科研文献、科学前沿报告;9人(69.23%)认为“实验操作”板块中所发布的实验操作手册和视频对日常科研十分有帮助;4人(30.77%)认为此微信公众号用于研究学术交流有一定必要,9人(69.23%)认为十分必要。
3讨论
自媒体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1)互动性。可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拉近研究生间的距离,便于更好地交流。2)自主性。使用者可根据某一观点和事件进行论述和交流,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文章。3)传播速度快。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份可即时交替互换,从而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因此,将自媒体作为教辅工具应用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具有很多优势。如不受时空限制,提高了交流效率;可组建不同的学术圈,方便从不同学科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也促进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科研与学术信息共享。目前,微信为研究生群体中使用较多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自媒体平台,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诚信理论学习,并通过平台留言等方式形成双向交流。还可及时传达国家关于加强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相关文件内容、会议精神,方便学习,相比以往传统的集中学习模式更具有及时性、灵活性、互动性。本研究中将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纳入科室药学类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现不仅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学术道德思想建设,提高研究生学术学习和交流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能更有效地刺激研究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根据研究生实际需求,该平台也将不断被优化和完善,进一步构建适合我校研究生教学、科研交流的自媒体平台,为提高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综合素养,更加全面、科学地培养研究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自媒体平台用于药学类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和科研学习中,不仅能丰富学习形式,也是当今教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作为自媒体平台的管理者,除需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好的学术道德,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与维护,建立和完善在自媒体平台开展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包括文献述评形成与发布流程、学术会议召开信息公布流程、在线组建临时讨论组流程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时贵英,农翠玲.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133-135.
[2]唐和卿.计算机大数据在互联网学习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4):142-143.
[3]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33-35.
[4]袁雪渊.主体性视角下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6(24):13-17.
[5]李荣.职业标准与通识素养的价值平衡———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专业[J].教育研究,2016,37(5):92-98.
[6]杨孝青,鲁丽娟,刘仲林.自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政课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51-54.
[7]丁凯,宋林泽.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4):51-58.
[8]成超,黄伟,冯骋.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平台建设探究[J].新闻前哨,2018(12):46-47.
[9]聂竹明,时光洁,徐宏进.供给侧改革理念下微课发展策略探析———来自原创视频自媒体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6):82-88.
[10]郑飞中,吕建新,刘洁.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6,37(5):77-83.
[11]荣利颖,邓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教育研究,2018,39(9):95-102.
作者:孙思 赵卓 邹全明 曾浩 李海波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药学与检验医学系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研室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