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4:34:29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28例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发病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4岁。临床上多为无症状结肠镜下偶然发现的表面黏膜光滑的小息肉,息肉直径2~12mm,平均45mm。镜下见肿瘤均起源于黏膜肌层,境界清楚,由形态学温和的梭形细胞组成,胞核细长,呈雪茄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其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玻璃样变。细胞密度较低,呈交叉束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表型:瘤细胞SMA、Calponin、hCaldesmon均阳性;desmin阳性率86%(24/28);EMA、S100、SOX10、CD34、CD117、DOG1、ALK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远低于1%。18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0~56个月(平均265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为少见的良性肿瘤,确诊需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应与结直肠的其它梭形细胞病变鉴别。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平滑肌瘤;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发病率是仅次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消化道平滑肌瘤以上消化道多见,结直肠的黏膜平滑肌瘤偶见[2-3],国内尚未见相关系列报道。由于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与其他黏膜息肉样病变易混淆,明确区分其性质及组织学类型,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病理学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28例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漏诊。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通过肠镜钳取、病理诊断为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标本28例,所有病例均经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复核并取得统一意见。随访通过查阅复诊记录或致电患者或其家属获取信息。
1.2方法
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脱水,浸蜡,石蜡包埋,4μm厚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染色,DAB复染。一抗包括hCaldesmon、desmin、SMA、Calponin、EMA、S100、SOX10、CD34、KIT(CD117)、DOG1、ALK、Ki67,均购自上海杰浩公司。二抗GTVision抗鼠/兔通用型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基因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结果
2.1临床特征
28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男女比为15∶1;发病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4岁。多数患者因体检及其它原因行肠镜检查偶然发现结直肠息肉。息肉多为境界清楚、无蒂、表面黏膜光滑(图1),仅有6例为带蒂息肉(图2);息肉直径平均45mm(范围2~12mm)。病变位于乙状结肠9例,降结肠5例,直肠7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3例。28例黏膜平滑肌瘤发病率占同期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064%。所有息肉在内镜下进行切除,术中或术后均未出现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2.2病理检查
眼观:肿瘤均呈小结节状,被覆完整黏膜,未见溃疡。镜检:瘤结节境界清楚,无包膜,病变与黏膜肌层完全融合(图3)。所有病变均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纤维组成,胞核呈雪茄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呈交叉束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图4)。其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玻璃样变。未见明显上皮样形态,瘤体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所有病例均未见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瘤体表面被覆黏膜腺体,部分病例被覆的黏膜固有层呈轻度压迫性萎缩改变,均未见表面溃疡。
2.3免疫表型
瘤细胞SMA(图5)、Calponin(图6)、hCaldesmon均阳性,desmin阳性(24/28),EMA、S100、SOX10、CD34、KIT(CD117)、DOG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远低于1%。
3讨论
黏膜平滑肌瘤又称为浅表平滑肌瘤或息肉样平滑肌瘤[2,4-5]。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比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更常见[3,6]。由于黏膜平滑肌瘤体积较小,多数情况下无症状,为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本组病例发病率约占同期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064%,与此前文献报道08%的结果基本相符[2]。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多见,尤以乙状结肠多发[2-3]。发病年龄范围较广,以中老年多见,中位年龄62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3]。本组患者发病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为54岁,男女比为15∶1,以乙状结肠及直肠多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3,5]。男性比女性多发,这可能与男性X染色体纯合性缺失有关[2]。黏膜平滑肌瘤多为无蒂、表面黏膜光滑的息肉样病变,临床症状不明显,肿瘤直径1~27mm,多数小于10mm,平均4~7mm[2-3,5]。瘤体大于2cm的黏膜平滑肌瘤则可引起腹痛、便秘、梗阻、贫血或出血等症状[2]。本组标本多为境界清楚、无蒂、表面黏膜光滑的息肉,直径平均45mm(范围2~12mm),未发现大于15mm的黏膜平滑肌瘤。镜下见瘤结节境界清楚,无包膜,病变与黏膜肌层完全融合,并占据黏膜下层。病变均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纤维组成,胞核呈雪茄瘤细胞由分化良好的平滑肌细胞组成,胞核呈雪茄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呈交叉束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图5瘤细胞中SMA呈弥漫阳性,EnVision两步法图6瘤细胞中Calponin呈弥漫阳性,EnVision两步法状,常可见核旁空泡,呈交叉束状排列,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其胞质呈明显的嗜酸性,部分病例可见玻璃样变,未见明显上皮样形态。瘤体内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内陷腺体。所有病例均未见细胞的异型性和多形性。瘤体表面被覆黏膜固有层,部分病例被覆的黏膜固有层呈轻度压迫性萎缩改变。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SMA、Calponin、hCaldesmon均呈弥漫阳性;desmin(24/28)阳性;EMA、S100、SOX10、CD34、KIT(CD117)及DOG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远低于1%。诊断时需注意观察瘤细胞是否具有异型性、多形性、肿瘤性坏死及核分裂数增多等提示恶性指标,以排除平滑肌肉瘤。但消化道平滑肌肉瘤临床罕见,对于形态学提示恶性的梭形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不作为首要考虑的诊断[7]。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诊断需与其它梭形细胞息肉样病变鉴别。(1)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8]。但在结直肠中,黏膜平滑肌瘤比GIST更常见[3],这可能与正常结直肠黏膜肌层不含CD117阳性的Cajal细胞或多潜能干细胞有关[3-4]。但固有肌层GIST可以侵犯黏膜,在活检钳取标本中尤需注意鉴别。免疫组化显示GIST中CD117、DOG1和CD34均阳性[9],而这些标志物在平滑肌瘤中则为阴性。相反,黏膜平滑肌瘤细胞对SMA、desmin及Calponin等肌源性标志物呈弥漫强阳性;对少数GIST免疫组化标记CD117及DOG1阴性者,需用分子检测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2)神经鞘瘤:主要发生于胃,也可以发生于结直肠[9]。胃肠道神经鞘瘤多无包膜,瘤细胞核呈短梭形,两端细尖,呈漩涡状或栅栏状排列。与经典型神经鞘瘤不同,消化道神经鞘瘤缺乏典型的AntoniA区和AntoniB区的分带及Verocay小体[9],与平滑肌瘤易混淆。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S100和SOX10均弥漫阳性,SMA、desmin及Calponin等标志物均阴性,可资鉴别。(3)炎性纤维性息肉:由梭形和星形细胞呈洋葱皮样结构排列在血管和黏膜腺体周围,纤维黏液间质内富含小血管并见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10]。免疫组化标记CD34及vimentin均阳性,Calponin及SMA的阳性率分别为88%和25%[11],但肌源性标记desmin、hCaldesmon等均阴性。平滑肌瘤边界清楚,缺乏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洋葱皮样结构、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4)平滑肌错构瘤:由增生的梭形平滑肌细胞与黏膜腺体混杂组成,呈相互交错束状排列。黏膜平滑肌瘤境界清楚,瘤体内不含腺体是主要的鉴别点。(5)黏膜神经束膜瘤:由均匀的短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呈卵圆形,胞质内可见纤细的胶原间质,肿瘤边界不清,并倾向于对结肠隐窝形成漩涡状包裹[12]。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EMA阳性,约50%病例Claudin1阳性,肌源性标记SMA、hCaldesmon等均阴性。(6)黏膜施万细胞错构瘤:是一种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息肉样病变,其特点是施万细胞在黏膜固有层内呈境界不清的增生,周围无神经节细胞,也无周围淋巴鞘围绕[13-14]。免疫组化显示腺体周围瘤细胞S100阳性,其它标志物如CD34、desmin、SMA、CD117、DOG1等均阴性。(7)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中间型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以儿童多见。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梭形细胞增生,瘤细胞呈轻度核多形性,核仁明显,背景可见淋巴、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desmin和actin等均阴性,与黏膜平滑肌瘤有一定的重叠[1],特别是炎性轻者易误诊为黏膜平滑肌瘤。但黏膜平滑肌瘤缺乏IMT所具有的ALK蛋白过表达和ALK基因重排。由于黏膜平滑肌瘤体积较小,其下方为疏松水肿的黏膜下层,一般能通过消化内镜摘除,切除后不易复发[1-2]。本组18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56个月,均无复发。目前结直肠黏膜平滑肌瘤的报道较少,进行大宗病例的深入分析和长期随访仍然十分必要。
作者:莫超华 毛荣军 谢乐 黄颖欣 吴燕杏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