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4:34:27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60例。甲组采用真空垫固定体位,乙组采用体膜固定体位,丙组采用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比较3组摆位测量偏差。结果丙组移动例数明显少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移动误差为(1.22±0.25)mm,甲组为(3.76±0.58)mm,乙组为(4.56±0.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摆位测量偏差明显小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有利于减少移动误差与摆位测量偏差。
〔关键词〕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
现阶段,我国胸腹部肿瘤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随着放疗设备、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肿瘤放疗已经进入精准定位、计划及放疗时代[2-3]。胸腹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极易受皮下脂肪厚度、体重、皮肤牵拉、心脏跳动及腹式呼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放疗时的体位固定技术难度较大[4]。为了提高摆位的准确性,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体位固定技术十分重要。现阶段,临床常用的体位固定技术包括热塑体膜、真空垫,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探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胸腹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60例。甲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26~80岁,平均(48.96±3.28)岁。乙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25~79岁,平均(48.53±3.25)岁。丙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27~80岁,平均(49.06±3.19)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2方法1.2.1模具制作甲组直接采用真空垫给患者塑形,在侧面注明姓名、标线及时间等。乙组在未改进的底板上平卧,促使体膜软化、塑形,注明姓名、标线及时间等。丙组将固定体膜底板进行改良,去掉底板纵向原有裆部卡销,黏上2条有机玻璃条,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体膜底板与真空垫充分接触,避免上下、左右晃动;在真空垫内放入空气,变软后将其在改良后的体膜底板架上平铺,采用小木块填满变软真空垫向体膜底板的凹陷处,患者在变软的真空垫上俯卧或平躺,抽少许真空,使其为半软状态,将气嘴盖上,以放疗体位要求为依据进行塑形;在70℃的恒温水箱中将体膜放入,使其软化,将处于变软状态的体膜盖上塑形,腹部肿瘤患者体膜正放,胸部肿瘤患者将医用胶布贴在真空垫和体膜接触的上下端,并划线标记,在真空垫侧面注明姓名、体膜、真空垫方向及时间,同时在对应的上下部划线进行标记。1.2.2定位与摆位丙组模具制作完成后,患者在真空垫上俯卧或仰卧,将体膜盖上固定后,行普通模拟定位操作,采用记号笔在体膜上进行标记,同时将胶布贴在相应真空垫两侧,划线标记照射野序号,将上下方向注明。甲、乙两组定位方法类似于丙组。1.2.3射野验证即将进行首次放疗前收集患者定位时保存下来的模拟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图、数字影像重建(digitallyreconstructedradiography,DRR)图或模拟定位片,同时对比首次放疗摆位验证片。1.3观察指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摆位治疗验证过程中的移动情况与移动误差;测量不同固定方式左右、前后、上下摆位偏差。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或者SNK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移动情况与移动误差比较丙组移动发生率明显小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移动误差为(1.22±0.25)mm,甲组为(3.76±0.58)mm,乙组为(4.56±0.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3组摆位测量偏差比较丙组摆位测量偏差明显小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肿瘤放射治疗过程较长,需对患者进行多次重复性摆位治疗,而确保放疗精确度的关键为合适的体位固定技术。对于胸腹部肿瘤患者而言,因其体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合理选择体位固定技术十分重要。研究显示,真空垫固定技术与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能提高腹部肿瘤与盆腔部肿瘤患者在放疗过程中的摆位精准度[5]。本研究结果显示,丙组患者移动发生率明显低于甲、乙组(P<0.05);丙组移动误差小于甲、乙组(P<0.05),提示与单独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相比,采用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利于减少放射治疗过程中的移动情况与移动误差。另外,丙组摆位测量偏差明显小于甲、乙组(P<0.05),这进一步证明了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的有效性,利于减少摆位测量偏差,提高放射治疗的精准度。单独采用真空垫固定体位时,因受皮肤牵拉、患者进食情况、心脏跳动及腹式呼吸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摆位具有较大上下误差,再加上受出汗的影响,患者体表标记点模糊,通常需补线,极易造成摆位误差。采用单独体膜固定体位,因患者背部皮肤不能和固定膜的底板充分接触,将体膜扣上时,会导致患者身体发生旋转,进而出现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而采用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因患者身体两侧软组织及背部均能充分接触真空垫,能够有效避免移动,且下肢、头部及上肢均能够获得合适的支撑固定,所以在照射治疗过程中,体位可保持不变,不仅能促使周围正常器官与组织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靶区剂量,最终获得理想的放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真空垫、体膜固定体位,有利于减少移动误差与摆位测量偏差。
[参考文献]
[1]伊庆泉.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8):69.
[2]王震岳,赵瑞,陈国梁,等.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3):81-83.
[3]刘银凤,杨海松,黄星武.热塑体膜真空垫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5):3692-3693.
[4]李拥军,蔡正斌,欧宝权,等.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5(4):407-409.
[5]李宏伟.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术联合热塑膜体位对胸腹部肿瘤放疗患者零位源皮距误差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10):1795-1796.
作者:姜仁伟 邓春涛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放射治疗和微创手术区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