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是未来临床高级中医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自1998年中国将中医研究生培养由“医学学位”转为“临床医学学位”、“医学科学学位”,明确了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为临床、科研服务。为此,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学位研究生首要培养目标之一,而“研究生”的定位不尽如此,研究生是同时具有创新思维、科研公关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的能力。
目前中医院校培养的部分研究生能力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有的研究生毕业后不能对常见疾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处理,甚者连正规中医处方都不能开出,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不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合格中医专业人才。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中医专业研究生教育工作,虽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但事实证明中医研究生培养方式仍存在欠缺。笔者从临床工作中、自己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过程中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生综合素质,现阐述如下。
1提升导师综合素质——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主要制度之一。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后除修完规定课程外,就是在科室轮转,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组织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队伍结构年轻化突出,同时具备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老师较少。高学历年轻导师头脑中多是现代科学研究,对于中医经典的认知以及将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联系、形象生动讲课的能力远不及老教师。提高导师的临床水平以及教导学生的能力,首先需要深化导师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东直门医院许多名老中医,如姜良铎教授、周平安教授等,闲暇时间仍在背诵经典。作为年轻一代的导师,应继承老专家们这种孜孜不倦、苦读钻研的精神,将学习经典作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考虑对导师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定期考核,以督促导师不断学习中医理论。其次,导师临床教学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讲解知识方法。研究生跟师抄方这个临床实践过程中,导师需要注意多提问、与学生多沟通,以问题为引导讲解方式,以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通过言传身教,将“写意”式的中医思维具体化、形象化,做到生动讲解理论,激发学生临床兴趣,使其看到临床疗效的同时,理解并掌握诊疗思路,增强对中医临床疗效的信心。这样也可减少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第三,研究生导师多奋斗在科研及临床的一线,不仅承担多项科研工作而且临床工作繁多,从而疏忽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在进行科研工作、临床实习中,导师应避免将学生作为“劳动力”,加强对研究生的督导,及时答疑解惑,尽职尽责,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中医的诊疗思维。
2重视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过中医相关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初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进入研究生阶段,临床实践是主要的内容,面对千变万化的症状,准确辨证、归纳病机,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往往忽视了对最基础东西的学习,而扎实基础知识是理清复杂症状、处方用药的关键一环。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继承前人的成果。对于中医经典书籍,如中医的四小经典,即《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四言诀》等,需要做到如数家珍,四大经典更是需要反复诵读,在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方有可能建立中医诊疗思路,做到处方用药心中有数。其次,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理解中医理论、形成中医临床思维。中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更大程度上是需要学习者的悟性。正所谓“医者意也”,这种悟性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沉淀的。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应鼓励学生在读医书之余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易经》、太极拳、书法、国画等。中医和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以画画为例,中国的国画山水、花鸟等讲究的是意境而并非求真,需要的是悟性,中医的气、三焦、脏腑生理功能等基础理论也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何将其具体化需要的也是县悟性。
3师徒授受,理论应用于临床——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研究生培养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这种模式,比如研究生跟师抄方,但其教育力度仍显不足。中医重视临床经验的传授,这种师带徒的教育模式是适合中医发展的。就目前来讲,宜大力推广这种模式,扩大应用范围。首先,在研究生学习的3年中,加大跟师随诊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时间与老师沟通。第二,中国1990年颁发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师带徒的模式可以不局限于跟自己的导师学习,选拔优秀研究生跟随名老中医学习,继承名师经验,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水平的重要措施。第三,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这种知识转化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在跟师过程中学习经验,再返回到课本或是经典,在理论中找到诊疗处方的依据,如此反复学习,加上老师的指导,对于理论应用临床能力、转化知识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帮助的。
4中西结合,中医精、西医行——满足临床需求,彰显中医优势
临床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是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在一级学科学习中,主要是突出知识的“广’:与“博”,二级学科中则要求知识的“精”与“专”。从实际需求来讲,在临床工作一定的西医知识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一些危重症、急症的处理过程中,西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产生了迷茫,中医的用武之地在哪里,部分学生甚至逐渐淡忘了临床如何运用中药,这也是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开出中药处方的原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让学生在临床中看到中医的疗效,中医在临床上是可以解决许多疑难杂症的,中医之所以存在、发展是有必然性的,切不可妄自菲薄。以名老中医为目标,更加深入学习中医知识,在临床将其运用自如,将中医知识学“精”,以彰显中医优势。第二,中西结合,熟练掌握西医临床知识。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无论是诊疗方案的制定还是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单纯靠中医是不实际的,需将两者结合,紧跟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了解内容,为我所用,才能突出中医临床医师的优势。避免成为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首先需要达到中医二级学科的“精”与“专”水平,中西结合,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从中医临床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临床需要出发,总结了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薄弱点。多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革的,但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导师和学生的自身就可改善的不足,宜尽力完善。中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审视,努力培养合格中医事业继承人。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