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9 10:50:15
据报道称,我国成年人失眠注1发生率高达38.2%,90%为慢性失眠。其中,心理性失眠占70%,50%的失眠伴有各种精神疾病。 认识失眠 健康注2从睡眠开始。失眠可导致脑生物学功能失调、引发抑郁注3、诱发心脑血管病和肿瘤[1]、糖尿病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情绪紧张等,也往往会容易生病。这些都是交感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注4。 心理障碍会导致失眠。睡眠周期中断可诱发心境障碍[2]。睡眠障碍可使抑郁反复发作。睡眠紊乱既是通往重症抑郁生物学注5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一些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或诱因。重性抑郁症、精神疾病通常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3],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严重损害或有自杀风险[4]。及时有效干预和防控失眠、抑郁[5]可享有健康。 然而,失眠患者有褪黑素生成不足[7]和不良防御的心理特质与内倾性、掩饰性、不稳定性、否认性的人格特征[6],抑郁症患者有早醒、睡眠紊乱、生物学异常的病理基础[2],与躯体疾病合并心理问题、失眠在抑郁症治疗成功后持续存在、竞争激烈、压力加大、心理社会应激、遗传因素等,是失眠、抑郁难已根治和易复发的主要原因。 了解药物 安定、三唑仑抗焦虑失眠类药物都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可抑制慢波睡眠、使睡眠质 量受损;或可会活化中枢神经系统r-氨基丁酸受体、改变多巴胺和5-羟色胺水平、使大脑功能失调[9];长期或反复使用易成瘾和会产生睡眠障碍。 服用抗精神抑郁药物、起效迟缓、毒副反应严重;而每一种抗精神抑郁药物只能对70%的患者有效,仅适用于极重度抑郁症患者,仅能使患者轻度获益,未能达到显著的临床标准,可在治疗中引发躁狂症状和失眠或可加重患者的激越症状[3]。新型抗抑郁药物有心脏毒性、使血压升高、可能会导致出生缺陷风险[10]。 服药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及受肝药酶的影响,单药不能控制多种症状、联合用药毒副作用会增多或可损害肝肾[8]。 鼻疗模式 基于上述因素,笔者在循证医学注6实践中,将供服用的和不会上瘾的物质制成OTC外用滴鼻剂,暂称“好睡眠”鼻疗液[11、12];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以自我鼻疗模式“护心养生、保护和增进健康、促进精神和谐和心里协调、干预和防控失眠、抑郁”的需求,统称“鼻疗护心养生一体化”[13];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15年体验证明,睡眠时以小剂量鼻疗液0.3~3毫升(1毫升约为每次服用量的1/120)鼻疗,就可以实时快速“进入健康睡眠周期(5~9小时)、提高睡眠质量和效率”和缓解“内灵痛苦、情绪低落、消极退缩、迷惘困惑、嫉妒多疑、怯懦抑郁、焦躁恐惧等心境障碍、不良情绪及内心涌动的紧张感、压力感、危机感和非器质性头痛、心慌心悸、多梦和颈背疼痛”等不适症状及具有“稳定心境、恢复脑力和体力、改善亚健康、催化心理重建[14]、延缓衰老”等多样作用”。与服药治疗、心理治疗、服用保健品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依从性及经济学价值更好[15]。 设想 人是会生病的,健康才是福。面对“失眠已成为悄然发展的现代社会流行病、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吃药治疗依从性差或有恐药心理”,我们有理由转变现有的新医药研发思路和以治疗为主方式及利用疗服务平台,把安全有效“干预和防控失眠、抑郁”的“鼻疗护心养生一体化”理念[16]向公众和医护人员传播[17],让人们尽快在转换医学注7进展中受益[18]。 临床适用性广和安全有效是循证医学依据。因等级森严及无资金,开发和服务人类注8步履更艰难[19],需要开发商来开发。 注解 注1、“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深、多梦、睡眠周期中断、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睡眠紊乱或自觉睡眠明显不足和精神活动效率下降”。 注2、“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精神)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等。 注3、“抑郁”包括:不良情绪和心境障碍、焦虑症、神经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公元前2年希腊医生曾观察到抑郁的妇女比乐观的女性更易患癌症。糖尿病、癌症的发生发展与不良情绪和心理社会因素关联密切。 注4、人体免疫系统受神经和内分泌的双重调控。长期的精神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失调、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减少抗体的产生.…..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发愁、颓废、恐惧、贪求、怯懦.…. 注5、“生物学”包括“神经化学递质、神经信息传递、数以亿计的蛋白质分子协调行动等。如蛋白质转录。蛋白质转录过程中出现紊乱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如癌症、心脏病和各种炎症等。同时,蛋白质也是情绪和睡眠的重要调整者。 注6、“循证医学”指“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和可靠的临床科学研究依据。 注7、“转换医学”:“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起彼此的直接联系,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过程……从而可更快地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快和直接受益于医学科技的进步。 注8、我国抑郁症患者近3000万,大学生、妇女儿童、老年人为重点发病人群。神经系统处于失衡状态近1亿。儿童也有抑郁症,网络成瘾本身就是心理问题。近26%的亚健康伴有失眠。我国单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费用3年高达107.9亿元人民币,疾病负担在所有疾病中位居第五,比糖尿病治疗费用高出两倍多[4]。 参考文献: [1 朱立明。不良情绪和癌症确有关联。健康报.2003、4、22. [2]柳海霞,张燕萍。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 路在脚下。医师报,2009、10、1. [3]徐一峰。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应与成人有别。医师报。2009、9、17. [4]杨可冰。加强重性抑郁症的防治势在必行。医师报。2009、12、3. [5] 何燕玲。三代抗抑郁药物各领风骚。医师报,2009、7、16。 [6] 杨志忠,沈扬。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和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睡眠医学 2006(3)14——16. [7]剪贴学习资料时该条参考文献的题目没保留。 [8] 纳土,整理。选择抗抑郁药物时的循证医学启示。中国医学论坛报。2009、11、26. [9]筱龙。编译。右旋美托咪啶镇静剂镇静优于劳拉西泮。医师报。2008、1、1. [10]颖智。编译。抗抑郁药物可能仅适用于极重度的抑郁症患者。医师报。2008、11、7。 [11] 哈特穆特.米歇尔。作为药物靶点的膜蛋白质。健康报。2007、11、5. [12] 裴钢。受体信息传递新机制。健康报2002、7、16。 [13] 李晓雅等。循证医学:从推理走向临床。医师报。2009、11、15. [14] 谢海雁译。睡眠促发灵感。睡眠医学。2004、12、(3)。 [15] 吴久鸿。药物经济学该发力时应发力。健康报。2003、6、26。 [16] 小康。站在医学的分岔路口。医师报。2009、9、24. [17] 穆易。译。诠释人类健康蓝图。医师报2008、1、10。 [18]关健,陈杰。编译。转换医学研究解读。健康报。2006、7、12。 [19]黄薇。我国医药发明步履艰难。健康报。2002、4、13.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