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15:19:49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泻胃补脾疗法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生活干预+针灸泻胃补脾疗法,n=41)与对照组(单纯生活干预,n=4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为58.5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PG、HbA1c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针灸泻胃补脾疗法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泻胃补脾;针灸;糖尿病前期;血糖水平
糖尿病病程前期阶段,即糖尿病前期,也称作糖代谢受损,包含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二者可合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1]。这一时期,如果对患者病情控制不好,有极大几率发展为糖尿病,如果干预效果较好,则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糖耐量。在现代药物治疗干预下,糖尿病与以往“三多一少”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病机病因也与中医“消渴”不同[2]。现阶段,诸多学者针对糖尿病前期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脾虚致消”、“脾胃失调”病机被广泛认可,也为糖尿病前期从脾胃论治针灸治疗提供依据。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以腹型肥胖、食欲旺盛疲倦乏力、倦怠懒言及大便干燥为主要表现,脾虚运化失职导致倦怠乏力,提出糖尿病前期胃强脾弱为主要病机。本研究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55.2±6.4)岁;病程2~19个月,平均(10.4±3.1)个月。观察组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39~69岁,平均(55.7±6.2)岁;病程3~20个月,平均(10.8±3.2)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中医胃强脾弱证诊断标准:肥胖或超声,多见腹型肥胖、食欲旺盛、纳差、倦怠乏力、失眠多梦、口干多饮、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腰膝酸软、胸闷心慌、大便干燥、舌红苔白、小便多脉弦滑;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未采用胰岛素治疗,无急性并发症。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胃强脾弱证及西医诊断标准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血脂异常等动脉硬化相关疾病者;伴有严重肝肾损害疾病者;合并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近期服用影响脂糖代谢药物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Ⅰ型糖尿病者;>70岁患者。1.3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生活干预方式,包含健康教育、运动及饮食及生活干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泻胃补脾为原则给予针灸治疗,取穴:以脾俞、足三里、中脘、太白、三阴交及内庭为主穴;肝气郁结者加外关、太冲、期门等穴,大便秘结者加天枢、曲池、合谷等穴。针刺方法:对脾俞穴先针刺,后刺其余各穴,采用泻法对中脘、内庭、足三里进行针刺,前6次以轻插重提泻法针灸,再进行6次捻转泻法针灸;采用补法对太白、脾俞、三阴交进行针刺,前6次以轻插重提泻法针灸,再进行6次捻转泻法针灸;其余各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周3次,两次治疗间隔1d,连续治疗2个月。1.3观察指标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国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FPG(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9mmol/L或下降>40%,HbAlc(糖化血红蛋白)降至6.2%以下或下降>30%;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69%,中医症状及体征好转,FPG及餐后2h血糖下降20%以上,HbAlc下降>10%;无效:中医症状、体征、FPG、餐后2h血糖及HbAl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HbAlc等血糖指标进行统计对比。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对比,依据《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4],从口渴多饮、心烦急躁、肢体麻木、倦怠乏力、尿频尿多、头晕、失眠、腹泻、耳鸣、心悸气短、下肢疼痛感、浮肿、便秘、腰酸、形寒肢冷、盗汗、胸痛、怕热多汗及多食易饥19个症状程度进行分级评分,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总分57分,分值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1.4统计学比较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为58.5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12.53±4.68)分,对照组为(12.43±4.7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41±1.86)分,对照组为(9.93±3.83)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FPG、HbA1c指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糖尿病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并不大,但由于该病容易引起诸多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等,均对患者健康构成威胁,严重时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可提高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5]。而糖尿病疾病进程中,前期属于高危时间,有研究显示,空腹血糖受损者中,每年约有6%~10%的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如果不对空腹血糖受损者进行干预,则20年后93%的患者可进展为2型糖尿病[6];但如果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患者糖耐量可恢复正常。所以,在对糖尿病预防中,针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中医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脾瘅”范畴,《素问•奇病论》中也首次提出脾失运化与消渴形成有关,认为“脾瘅”可发展为“消渴”[7]。糖尿病前期患者主要以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虽然中医没有提出“胰”的概念,但病理表现、生理功能均归属脾。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以食欲增多、食欲亢进、便秘、倦怠乏力、消谷善饥、腹泻等表现为主[8]。食欲方面的症归为胃强,而倦怠乏力、腹泻等归为脾弱。所以,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为胃强脾弱。又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所分泌的胰岛素水平相对或绝对不足,在此因素影响下,患者机体血糖水平也是脾失健运的表现之一[9]。通过对2型糖尿病病机分析可知,在治疗方面可以清泻胃热为原则,施以针法及方药,脾虚者,以健脾益化针法及方药治疗。胃强脾虚作为2型糖尿病的病机,也确立了以泻胃补脾为原则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可行性,穴取脾俞、三阴交、中脘、太白、足三里、内庭等,针刺脾俞对脾脏功能有调理作用,针刺三阴交具有补脾益为之效,针刺中脘具有理中焦之气之效,针刺足三里具有健脾消食、温阳益气之效,各穴辅助针刺,可健脾化湿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唐咸玉等[10]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以泻胃补脾为原则的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针灸疗法对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效果显著;治疗后观察组FPG、HbA1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对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较好。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泻胃补脾原则下进行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博荀,岳仁宋,陈源,等.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助脾散精法治疗糖尿病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3(7):4-5.
[2]郭召平,尚莹莹,杨伟,等.针药结合思想在脾虚气滞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19,36(1):21-25.
[3]李蔚然,彭宝虹,李朝喧.从脾虚湿热论治糖尿病前期病变经验[J].中医研究,2019,32(1):51-53.
[4]刘义,李枝锋,李坤正,等.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血胰岛素水平及血脂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172.
[5]罗琦.从“脾虚生风”立论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皮疹[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2):2201-2203.
[6]陈燕群,潘伟钰.脾方贴敷法配合血管神经治疗仪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2018,41(6):6-9.
[7]侯杏桃.参苓白术散加减方在脾虚夹湿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34):76-78.
[8]郑宏.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析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关系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8,24(11):135-136.
[9]谢爱贤.针灸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及预后评估[J].当代医学,2017,23(8):136-138.
[10]唐咸玉,孙璐,曾慧妍,等.扶脾理肝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浅析[J].新中医,2018,50(12):261-263.
作者:刘航 单位:辽宁省辽阳市中医院针灸科
医晋通
“医晋通”专业医学科研服务平台,是国内较早从事医学科研服务的品牌之一,专门为各医学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医学学术编辑、医学期刊出版、医学科研服务、医师进修服务、硕博研究课题、医学专利申请、医学专著出版等职业晋升解决方案。积累服务了超过30万个医学工作者,成功协助他们完成科学研究以及个人职业晋升。长期合作6000多名国内外具有博士学历或教授资格的科研人员,均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背景及科研经验。我们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各大医学实验室、科研机构有着密切联系,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合作医疗机构的合作长久稳定。
我们十分了解当前各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帮助他们完成学术晋升并将科研成果与国际同行共享是我们贯彻始终的服务宗旨。